第一觀察|從總書記雲貴行看增進民族團結的三個著力點

2025年03月22日21:20:38 國際 8472

第一觀察|從總書記雲貴行看增進民族團結的三個著力點 - 天天要聞

第一觀察|從總書記雲貴行看增進民族團結的三個著力點 - 天天要聞

全國兩會閉幕不到一周,3月17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貴州、雲南兩個多民族省份考察,走進侗族村寨、花卉產業園、麗江古城等地,與幹部群眾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等,集眾智、謀發展、話未來。

深入民族地區考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他心繫民族地區繁榮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安危冷暖的人民情懷,更體現了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合力的深謀遠慮。結合歷史與現實,我們可以從此次考察看增進民族團結的三個著力點。

(一)以改革發展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在貴州「侗鄉第一寨」肇興侗寨,和大家圍坐共話鄉村振興;在雲南麗江現代花卉產業園,希望「美麗產業」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產業」……民族地區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心頭。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強調「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有何深意?意味著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大家都要過上好日子,一個不落。

這些年,在黨中央一系列政策部署下,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守望相助,420個位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我國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係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

17日,在肇興侗寨,習近平總書記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圍坐一起,大家爭相向總書記講述近年來村寨發生的可喜變化,這一幕正是「歷史性巨變」的生動縮影。

第一觀察|從總書記雲貴行看增進民族團結的三個著力點 - 天天要聞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在發展巨變中,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就在眼前、在身邊,大家感到日子有奔頭、前路有希望,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得到增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在兩省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高質量發展」,並結合資源稟賦、立足當地實際,分別為兩省指明了未來發展重點和方向,這對全國特別是民族地區發展都具有啟示意義。

新征程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紮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促進各地區在經濟上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融為一體,各族群眾的心將走得更近、貼得更緊,為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夯實基礎。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

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麗江古城,察看古城內木氏土司府衙署主要建築,參觀納西族東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時強調,「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第一觀察|從總書記雲貴行看增進民族團結的三個著力點 - 天天要聞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時間回到11年前,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此後,從考察調研到召開會議,再到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並將其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全面部署、持續推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就是希望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奮鬥、勠力同心,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進。

在2024年舉行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新形勢下,只有多措並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三)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保護利用好木府這樣的重要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肇興侗寨到麗江古城,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這讓人不禁想起,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主幹」「枝葉」為喻,闡述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間的關係——

「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

這樣的特點使我國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並蓄,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也成為各民族團結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

著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牢不可破,才能夠更加從容自信地面對民族復興道路上所面臨的疾風驟雨甚至驚濤駭浪。

回首過往,各族群眾團結奮鬥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面向未來,也要依靠各族群眾團結奮鬥續寫新的輝煌。

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各民族大團結的磅礴合力,這樣的中華民族一定無往不勝,這樣的未來一定光明可期。

來源:新華社 

初審:仲博

複審:劉楠

終審:王繼峰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 天天要聞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被不起訴人的住所地和違法行為地均在不同的州、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如何落實行政處罰?日前,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檢察院通過向異地行政機關制發檢察意見書,並以辦案為契機,實現湘黔四地聯動會簽行刑反向銜接工作協作機制,為一起跨區域涉非法狩獵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畫上圓滿句號。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自2024年7月以來,拉薩市城關區已為1263名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家裡配備了護理床、制氧機以及床頭「一鍵呼叫」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都會連接到市級智慧養老數據聚合平台,實現統一管理,為老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安全保障。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 天天要聞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2021年,貴州一男子憑藉一手獨特的養牛方法,養殖一頭牛他就能凈賺一萬多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還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創立了一套以養牛為主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通過使用這種模式,他的年收入高達700多萬元,那麼他的這套養牛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 天天要聞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回溯至2021年,青藏鐵路拉林線開通之際,我便投身到這條線路的工作當中,能夠深度參與拉林鐵路的運營,這份榮耀始終在我心間熠熠生輝。」4月1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於拉林鐵路共同開啟「坐著高鐵看中國·尋訪藏家桃花源」主題採訪活動。身為青藏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 天天要聞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站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的戈壁腹地,目之所及不再是記憶中的黃沙漫卷。成片的智能溫室在烈日下泛著銀光,這片曾在戈壁荒灘種出聖女果而聞名的「戈壁田園」,如今,能讓土壤要求極高的藍莓也在此紮根,上演著現代農業最震撼的逆襲劇本。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著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著自己肩膀,助他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