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31日上午9點20分,英迪拉走出官邸,前往花園中與英國演員彼得·尤斯蒂諾夫進行電視採訪,她身著橙色紗麗,看起來精神煥發。
然而,當她兩名錫克教貼身警衛時,他們突然掏出配槍,近距離向英迪拉射擊。
短短几秒之內,英迪拉就倒在了血泊之中,雖然她被緊急送往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但為時已晚。
上午11點,英迪拉因失血過多死亡,終年67歲,至此,印度失去了自己最具爭議的女兒,一個時代也就此結束了……
出身名門,踏入政壇
1917 年 11 月 19 日,英迪拉出生於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市一個政治世家,其家族在印度政治圈頗具聲望。
她的父親尼赫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 ,母親卡麥拉則來自克什米爾地區的婆羅門家庭。
英迪拉出生時,印度正處於民族獨立運動的艱難時期,父親、祖父因參加獨立運動,經常遭到警察盤查甚至抄家,還多次被捕入獄。
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英迪拉從小就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0 歲時,她就組織起一支名為 「猴子隊」的兒童隊伍,為印度國民大會黨服務,他們穿梭於大街小巷張貼傳單、秘密傳遞情報。
這些經歷不止是英迪拉政治生涯的初次試水,也讓她透徹意識到自己對國家所擔負的責任。
成年後,英迪拉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主修歷史、政治、哲學。
留學期間,她積极參与各類學術討論、政治活動,深入研究歐洲政治體制,這進一步開闊她視野,也讓她更加堅定改變印度現狀的信念。
1938 年,英迪拉加入印度國大黨,正式踏上了政治道路。
1942 年,英迪拉與費羅茲・甘地結婚,費羅茲出身普通,但為人幽默、頭腦活絡,與英迪拉有著同樣政治抱負。
印度獨立後,尼赫魯當選為印度首任總理,英迪拉出任父親秘書,積極協助父親處理政務,正式步入印度政治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也結識眾多政治人物,為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4 年,尼赫魯去世,印度政壇陷入了短暫的混亂之中。英迪拉憑藉多年積累人脈、政治智慧,火速調整狀態,勇敢地站了出來。
1966 年,她成功當選為印度總理,這也是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
當時的政治精英們暗自竊喜,認為英迪拉女性不過是一個可以輕易操控的傀儡,但很快,那些低估英迪拉的人就會為自己的輕視付出代價。
後來的事實證明,英迪拉雖然是女性,但她不僅不是傀儡,還是不亞於男性的「猛虎」。
執政初期的輝煌成就
掌權僅僅三年後,英迪拉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
1969年,她毫不猶豫地將國大黨一分為二,甩開了那些想要控制她的元老們。
緊接著,她實施了一系列震驚國內外的舉措:14家主要銀行國有化、取消王公特權、提高邊境地區的警戒級別……
同時,她大力推動 「綠色革命」,引進先進農業技術、高產種子,興修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能,使印度逐步實行糧食自給自足,搞定長期困擾印度糧食短缺的難題。
外交上,英迪拉還採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積極拓展印度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她與蘇聯簽署了《印蘇和平友好協作條約》,為印度爭取到大量的軍事援助、經濟援助,大大提升印度在國際舞台上地位。
在處理與鄰國關係時,她則採取強硬態度,積極維護印度的利益。
1971 年,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爆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英迪拉果斷決策,指揮印度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戰爭勝利,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協助孟加拉國獨立建國。
這一勝利不止鞏固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霸主地位,也讓英迪拉在國內聲望達到頂點。
除此之外,英迪拉還全力於推動印度科技發展,大力投資科研領域,培養大量優秀科技人才,使印度在航天、核能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1974 年,印度成功實行首次核試驗,變成世界上第六個持有核武器的國家,這一成就極大地提升了印度的國際地位,讓世界對印度刮目相看 。
在她的領導下,印度逐漸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一個在國際舞台上具有影響力的新興國家。
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國務卿基辛格雖私下稱呼英迪拉為"老巫婆",卻不得不承認她的政治智慧和堅定意志,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則對她讚不絕口,稱讚她為"現代亞洲的卓越領袖"。
然而,權力的巔峰,往往也是墮落的開始。英迪拉的「專制」,給印度人民帶來的並不一定都是好事。
強制絕育:分歧的開端
20 世紀 70 年代,印度人口增長迅猛,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難題。
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就業困難、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日益突出,給印度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沉重負擔 。
據統計,當時印度人口增長率高達 2.5% 以上,按照這個速度增長下去,印度人口將在短時間內急劇膨脹,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巨大威脅 。
英迪拉深知,控制人口增長已經變成印度刻不容緩的任務,否則印度將陷入更加貧困、落後的境地。
在這樣背景下,英迪拉政府於 1970 年開始推行男性強制絕育政策。
英迪拉認為,男性絕育手術相對簡單、本錢較低,且能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
她希望通過這一政策,能夠在短時間內降低印度人口的增長率,為國家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
可是,這一政策從一開始就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在印度這個傳統觀念很深的國家,生育被視為一種神聖權利,特別是在印度教文化中,男性被賦予了傳宗接代的重任,絕育被視為對男性尊嚴、家族榮譽的嚴重侵犯。
英迪拉對此視而不見,為了推動政策實施,英迪拉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
各地政府甚至下達絕育指標,要求基層官員非得完成。
警察、相關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搜尋適齡男性,將他們強制帶到絕育中心實行手術。
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警察封鎖村莊、強行抓捕男性的情況。
那些反抗的男性,輕者會遭到毒打,重者則會被關進監獄。這種暴力手段引起民眾極大的恐慌和憤怒,社會秩序一下陷入混亂之中。
而且,由於絕育任務繁重,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手術大多在簡陋環境中實行,再加上不少手術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導致術後感染的情況大量出現。
據統計,在 1975 - 1976 年 「絕育行動風潮」 期間,因手術感染等原因死亡的人數高達數千人。
《科學雜誌》曾報道,印度強制性節育政策所導致的絕育人數,是二戰時期因納粹迫害而絕育人數的 15 倍 。
在這場絕育行動中,窮人和穆斯林、低種姓印度人變成了最大受害者。
他們既不敢反抗,也沒有足夠金錢賄賂官員以逃避手術。一位名叫拉希德·汗的穆斯林男性在接受人權組織採訪時表示:"警察衝進我們的房子,說我們穆斯林生育太多,是國家的負擔。他們把我和鄰居幾個人綁在一起,帶到了醫院。"
而到了醫院之後,"那裡的場景令人作嘔。上百名男性被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等待著自己的'手術'。醫生們像屠夫一樣,每天做幾百台手術,沒有足夠的消毒設備。許多人在手術後直接被扔在院子里,沒有任何後續照料。"
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不滿,英迪拉卻不以為然,她曾對親信說"如果想要印度現代化,就必須控制人口。這是對國家未來的責任,即使過程會有些痛苦。"
這種冷酷的功利主義思維,將數百萬人視為簡單的數字和國家發展的"障礙",暴露了英迪拉執政理念的本質——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可以踐踏個人權利和尊嚴。
從暴政到垮台
強制絕育和英迪拉的其他暴政政策,最終喚醒了印度人民的反抗意識。
1977 年,在印度大選中,英迪拉領導的國大黨遭遇慘敗,她也被迫下台。
這對英迪拉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她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英迪拉積極反思自己的政策,一直在尋找機遇試圖重新奪回政權 。
1980 年,英迪拉憑藉著自己政治智慧、人脈資源,成功帶領國大黨在大選中獲勝,再次登上總理寶座。
重新上台後的英迪拉,深知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固,她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可是,她的一些決策卻適得其反,進一步加劇了印度國內的社會矛盾,其中最為突出就是與錫克教之間的衝突。
錫克教是印度的第三大宗教,首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錫克教徒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迫害,於是他們一直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獨立意識 。
20 世紀 80 年代初,伴隨印度經濟發展、社會變革,旁遮普邦錫克教徒開始提出更多的自治要求,他們希望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持有更大的自主權,甚至有部分極端分子提出建立獨立 「卡利斯坦國」 主張 。
英迪拉認為這是對國家主權、統一的嚴重威脅,於是,為打壓錫克教的分離主義勢力,英迪拉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強對旁遮普邦的軍事管制、逮捕錫克教領袖、限制錫克教宗教活動等等 。
這些措施不止沒有平息錫克教徒的怒火,反而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矛盾,導致衝突不息升級。
1984 年,矛盾終於徹底爆發。
當時,錫克教一些極端分子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金廟內聚集,他們囤積武器,構築防禦工事,試圖以此為據點,推動 「卡利斯坦國」 建立 。
金廟是錫克教的聖地,對於錫克教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英迪拉卻認為,金廟內極端分子已經對國家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非得採取措施清除 不可。
1984 年 6 月 1 日,英迪拉批准了軍方的 「藍星行動」,6 月 6 日,印度政府軍將坦克開進金廟,與守衛在那裡的錫克教武裝分子展開了激烈戰鬥 。
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政府軍雖說最終控制了金廟,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據官方統計,此次行動共造成 576 人死亡,其中涵蓋 84 名政府軍士兵、 492 名錫克教徒 ,另有 348 人受傷,1417 人被捕 。
金廟也遭到嚴重破壞,不少珍貴宗教文物、歷史建築被損毀 。
「藍星行動」 雖說暫時鎮壓了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但卻極大地傷害了錫克教徒的宗教感情,引發了錫克教徒強烈的憤怒、與反抗 。
他們紛紛將英迪拉視為敵人,發誓要為死去的同胞報仇雪恨 ,一場針對英迪拉暗殺行動就這樣悄然展開了……
遇刺身亡,傳奇落幕
1984 年 10 月 31 日上午,英迪拉如往常一樣,準備前往辦公室工作 。她身著一襲標誌性的紅色紗麗,步伐堅定地穿過住所花園。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段路程。
英迪拉去世的消息一出,瞬間震驚了整個印度乃至全世界 。大部分民眾們陷入到了巨大的悲痛、恐慌之中,印度街頭巷尾瀰漫著哀傷、憤怒的情緒 。
之後,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大規模反錫克教的騷亂在全國範圍內爆發 。
憤怒的印度教徒走上街頭,對錫克教徒實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襲擊錫克教徒的住宅、商店、寺廟,不少無辜的錫克教徒慘遭殺害,數百個家庭流離失所 。
這場騷亂不止給印度的社會安定帶來沉重打擊,也讓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之間的關係降至冰點,留下了難以癒合傷痕 。
英迪拉的遇刺對印度的政治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兒子拉吉夫・甘地臨危受命,繼任印度總理 ,然而,他在任期間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不僅沒有成功,自己也在1991 年 5 月被暗殺,這無疑是印度政治的又一次沉重打擊 。
結語
英迪拉曾經說過:"如果我死了,我的每一滴血都會讓印度更加強大。"
諷刺的是,她的死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印度的民主制度。
她的悲劇結局讓後來的印度領導人更加謹慎地行使權力,也讓印度社會更加警惕獨裁統治的危險。
客觀的講,英迪拉·甘地既不是聖人,也不是惡魔。
她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其決策既受個人野心和權力慾望驅動,也受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社會壓力影響。
或許,評價英迪拉最公正的方式,是承認她的矛盾性:
她是一位為國家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領導人,同時也是一位為維護個人權力不惜侵犯人權的獨裁者;
她是數億印度人心中的"英迪拉媽媽",又是數百萬被強制絕育者家庭的噩夢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