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2025年3月18日報道,自2025年2月10日中國針對原產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加征15%關稅以來,已有長達40天的時間,中國未從美國進口任何lng。
中國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實施的精準反制措施,短短40天內不僅令美國lng出口陷入困境,還進一步影響了其能源戰略的未來發展。
這場貿易戰爭的背後,既是一場經濟交鋒,也是全球能源格局調整的縮影。
中美lng貿易的斷裂:從高峰到停滯
液化天然氣(lng)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是近年來全球能源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則是世界最大進口國。
202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lng進口國,佔全球市場的13%以上。
與此同時,2022年上半年美國也在成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
除了最大買家歐盟,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在亞洲也同樣有市場。
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中國也針對性反制。
自反制政策實施後的40天內,美國lng運輸船幾乎完全退出中國市場。
彭博社數據顯示,這段時間內沒有一艘美國lng貨船停靠中國港口,而中國進口商則將原本從美國採購的lng轉售給歐洲,並且打算向其他國家採購lng。
中國的反制不僅直接打擊了美國能源企業的經濟利益,還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讓美國失去了增長最快的亞太市場。
中國反制的戰略意圖與全球能源市場的變化
中國的反制措施並非簡單的經濟回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
液化天然氣作為美國近年來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直接關係到美國能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而中國通過對lng加征關稅,精準打擊了美國能源出口的核心市場,並快速調整自身的能源供應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首先,中國加強了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
同時,澳大利亞也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成為主要受益者之一。
澳大利亞能源企業伍德賽德公司近期與中國簽訂了長達15年的合同,每年向中國出口數十萬噸lng。
中國通過這種多元化供應鏈布局,不僅提高了能源安全性,也削弱了美國在亞太市場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美國對歐洲市場的依賴進一步增加。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大幅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採購,轉而從美國購買lng。
然而,這種需求增長可能是短暫的。
一方面,歐洲天然氣需求正因經濟放緩和氣候政策減少;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試圖推動俄烏和平談判,可能導致俄羅斯天然氣重新回歸歐洲市場。
一旦廉價的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供應恢復,美國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勢必會受到衝擊。
貿易戰與政治博弈的雙重壓力
對於特朗普政府而言,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不僅是國際市場上的較量,更是國內政治上的壓力。
美國國內的能源企業與農業產業因出口受阻,面臨嚴重經濟損失。
尤其是農業領域,中國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加征關稅後,美國農產品出口銳減,令很多農民的收入出現下滑。
這些受損行業的從業者,尤其是能源與農業領域的「紅脖子」選民,通常是特朗普與共和黨的堅定支持者。
然而,當自身利益受到衝擊時,這些選民可能通過「不參與投票」等形式表達不滿。
雖然他們未必支持民主黨,但一旦投票率下降,對特朗普的政治基礎仍然是沉重打擊。
此外,能源與農業企業作為特朗普的重要政治金主,也可能通過遊說等方式向白宮施壓,要求調整政策。
結語
中美lng貿易的中斷,是當前貿易摩擦的一個縮影,也是全球能源市場重構的重要信號。
中國通過精準反制措施,迫使美國在能源出口領域暴露出戰略脆弱性。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加快布局,與俄羅斯、中亞、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合作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能源安全與經濟競爭力。
這場貿易戰的結果已經顯現:美國因失去亞太市場而面臨長期壓力,歐洲市場的潛在變化也讓美國的能源企業前景不容樂觀。
而中國則通過多元化供應鏈,實現了對全球能源格局的深遠影響。
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會隨著關稅政策的調整而結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關稅戰讓特朗普政府深刻體會到一個道理——經濟制裁併非萬能,美國在全球競爭中也並非無懈可擊。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中國暫停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澳企卻拿下大單」
澎湃新聞:超越日本,中國成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光明網:美國天然氣產業創多個「新高」,歐盟是最大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