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西方決裂:45國聯合聲明下美國罕見棄權,中方態度明確
俄烏衝突引發的國際博弈持續升級,美國在全球焦點事件中的立場再度成為討論核心。日前,由歐盟、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等45個wto成員簽署的一份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聲明引發了廣泛關注。然而,與過去幾年在烏克蘭問題上一貫強硬的姿態不同,美國這次選擇了棄權。這種罕見的舉動不僅令國際社會大為震驚,也把特朗普與傳統西方盟友之間的矛盾推上了檯面。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美俄在此背景下展開了直接對話,以雙邊會談形式試圖推動俄烏衝突解決,這直接跳過了包括烏克蘭自身在內的其他相關方。而對此,中國也在關鍵時刻明確表態,呼籲對於該地區衝突必須通過多邊協調解決,拒絕單邊主義。美俄棄權的意義、歐洲的焦慮、中國的角色,共同構成了這場複雜外交博弈的關鍵。
美國的棄權:從幕後主導到潛在調整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一直以烏克蘭的主要支持國家自居,不僅在經濟和軍事援助上持續加碼,還幾乎主導著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的大部分決策。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官方曾宣稱援助烏克蘭總額累計達到1770億美元,但根據實際核查,僅有760億美元得到了直接落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美烏關係中的利益算計。
但是,這一次特朗普政府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轉變。在拒絕參與譴責俄羅斯的聲明表決後,美國選擇與俄羅斯進行直接對話,初步提出了停止衝突的新措施。從特朗普的視角來看,當前俄烏衝突已嚴重拖累了美國的戰略重心,他甚至認為歐洲盟友在「消化戰爭紅利」,而美國承擔了過於沉重的義務成本。
同時,特朗普在美俄首次會談後試圖推進一項和平計劃,但該方案繞過了烏克蘭與歐洲的參與,完全偏向於與俄羅斯直接協商。這種「單邊精算」的做法,充分展現了特朗普追求「交易式外交」的一貫風格,更意圖通過獨攬俄烏停戰方案的主導權來攫取利益,排除盟友干預。
歐洲的焦慮與特朗普的西方分裂
正因如此,美國的棄權與美俄單邊談判引起了歐洲國家的普遍擔憂。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均表達了明確的不滿,認為特朗普政府正在撼動西方盟友的共同基礎。畢竟,過去三年里,歐洲在援烏問題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不論是接納烏克蘭難民,還是承擔俄方能源切斷帶來的經濟壓力,都使其不願在俄烏衝突的最後關頭失去主導權。
特別是在特朗普提出的初步協議中,包含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條款,並建議由俄羅斯保留部分地區的戰略控制權。這種做法等於堵死了歐洲通過烏克蘭擴大自身地緣利益的可能性,同時還要求歐洲國家退出烏克蘭重建計劃中的安全保障角色——直接讓歐洲國家成為局勢中的「輸家」。
更讓歐洲難堪的是,特朗普政府為了強化自身利益,要求獲得烏克蘭50%的自然資源、港口等,而歐洲卻被排除在資源分配之外。這種雙重打擊使歐洲領導層意識到,美國在特朗普的領導下,可能將徹底放棄對歐洲利益的傳統考慮,轉而以「美俄利益交換」為核心重新配置全球格局。
俄羅斯和中國:分化與中和的雙重應對
對於俄羅斯來說,美國的棄權無疑是一張「戰略籌碼」。通過特朗普對歐洲的分化,俄羅斯獲得了喘息機會。儘管受到制裁的衝擊,但俄羅斯通過重新調整糧食和能源出口,逐步緩解了經濟壓力。同時,繼美俄首次雙邊會談之後,普京期待推動進一步的談判,同時將烏克蘭及歐洲盟國排除在局外,以弱化歐美整體對俄羅斯的壓力。
而在這個關鍵節點,中國的表態則展現出鮮明的多邊主義立場。中國外交部明確指出,任何地區衝突都應在多邊框架下進行解決,尤其是包括利益攸關方在內的全面談判才能達成有約束力且可持續的和平協議。
需要看到,多邊方案不僅是中國的一貫主張,同時也彰顯了中國作為重要經濟體和國際關係中「中和者」的作用。在俄烏戰爭中,中國始終保持對烏克蘭能源、農業合作的開放,同時也與俄羅斯在能源貿易方面保持緊密聯繫。這種「雙向互動」為中國在未來可能發揮的調解作用提供了一定條件。
特朗普棄權的背後:國際博弈的方向在哪?
特朗普在俄烏衝突中的罕見棄權與「單邊策略」,正使國際格局走向新的不確定性。對於烏克蘭來說,美國的棄權和對談判策略無疑是一種深刻的外交失落。過去三年里,烏克蘭依賴美國的軍事物資與政治支持,如今如果美國轉身加強與俄羅斯談判和合作,烏克蘭不僅會被迫調整自身戰略,更可能面臨更嚴苛的外交條件。
對於歐洲而言,特朗普的做法已然敲響了「秩序終結」的警鐘。歐盟長期依賴美國的安全屏障,如今卻被迫在俄烏衝突中承擔全部安全責任,同時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這一裂痕可能撼動長期穩定的歐美盟友體系,甚至使歐洲在未來國際博弈中走向一定程度的邊緣化。
最終,這場圍繞俄烏衝突展開的國際大戲,或許不僅是一次大國之間的利益較量,更是對國際多邊主義和現有秩序的深層衝擊。而隨著特朗普的大膽推進,以及中國的多邊呼聲,新的博弈平衡點正走向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