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經濟形勢、糧食安全、機器人技術、銀髮經濟……全國政協委員們圍繞經濟科技民生熱點話題,詮釋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
保障糧食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第一個走上委員通道。他分享了一組數據。去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首次突破了1.4萬億斤,人均佔有糧食超過了500公斤,這個數字超過了公認的國際糧食安全線。
「對於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嚴建兵說,「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想這句話永遠是真理。」
嚴建兵認為,解決國家糧食安全,一是要藏糧於地,二是要藏糧於技。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實力步入世界第一方陣,離不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貢獻。農業科技工作者被稱為「追著太陽跑的人」,因為他們南繁北育,一年四季都是農忙。培育一個新品種,少則五六年,多則一二十年,而其中又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最終能夠推向市場大面積地應用。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保障飼料糧的供給。過去幾年,嚴建兵及其團隊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作為目標,嚴建兵介紹,過去幾年和企業深度合作,已經培育了多個蛋白質含量超過10%的品種,並且推廣了1000多萬畝。
嚴建兵介紹,去年我國玉米總產是2.9億噸,如果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於我們新增了290萬噸的蛋白都被有效地利用,那就相當於我們要少進口七八百萬噸的大豆,大家不要小瞧這一個百分點,每一個百分點都彌足珍貴。
機器人技術發展迅猛
人形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與高端製造深度融合的產物,正逐漸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焦點。近年來,我國機器人技術已得到飛躍式發展,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顯著減小。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喬紅說,近三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已達到全球的1/2以上。同時,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迅猛。人形機器人的形狀像人,自由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工具,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人形機器人不僅是人工智慧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也是通用實體人工智慧系統的典型代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了q系列人形機器人,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核心技術底座通過智能演算法對硬體系統不足的補償,通過類腦智能、神經科學、人工智慧技術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核心的壁壘。
機器人技術的下一步是什麼?喬紅認為,機器人系統將面向國家更大更重要的舞台,不僅需要考慮機器人系統的批量性,還要考慮機器人系統的生產性、可靠性、穩定性、通用性、智能性,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如何把人工智慧的通用性、泛化性,自動化的穩定性、可靠性,與機器人的系統性相結合、類腦智能材料等前沿技術充分融合,也成為這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共同夢想和挑戰。
發展銀髮經濟
全方位擴大內需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銀髮經濟成為我國挖掘消費潛力的重要領域。
「解決老百姓對養老的關注點,就是銀髮經濟的發力點。」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介紹,我國的老齡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既有對衣食住用行的實物需求,也有對健康養老的服務需求,還有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的新需求。
金李提到,銀髮經濟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產業,供需兩端都有巨大的空間。到2035年,我國銀髮經濟體量預計可達30萬億元左右;保守估計到2050年,銀髮經濟將至少可以提供1億個就業崗位。可見銀髮經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他還提到,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現在已經超過3億,到2035年將突破4億。但人口老齡化並不代表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實際上,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健康狀況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繼續發光發熱。眼下60歲至70歲的「活力老人」群體日益壯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經驗豐富,可以通過建立志願服務等方式,給他們提供更多發揮餘熱的機會,挖掘老齡人口紅利。
「當我們討論銀髮經濟時,本質上是在探討一個關乎文明的溫度的命題,我們應該如何優雅地老去,這既包含對生存需求的滿足,更包含對精神家園的滋養。同時,銀髮經濟也是關乎未來的青春事業,呼籲大家共同參與,一起呵護銀髮經濟的發展,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福祉,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金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