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俄閉門談4小時,成果與紅線背後實在焦灼,恐難達成各方滿意結果
2025年2月18日,美俄兩國圍繞烏克蘭衝突問題在沙特展開了一場持續4個半小時的閉門會談。儘管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雙方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依舊明顯,短期內找到全面解決方案的可能性仍然渺茫。此次會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明確列出三項成果,但同時也堅決拒絕三件事。而這些分歧,也揭示了烏克蘭戰爭背後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博弈。
美俄談判中的初步成果
會後,拉夫羅夫在記者會上總結了三項談判成果:
首先,雙方原則上同意儘快恢復互任大使,並解除對外交使團運作的相關限制。美俄關係因近年來連番衝突處於「凍結狀態」,外交使館的低效運轉更讓雙邊溝通受阻。此次決定為雙方重新開啟對話帶來契機。
其次,美俄同意啟動有關烏克蘭問題的磋商程序,雙方各自任命專門的談判代表。這意味著,接下來美俄可能就烏克蘭局勢展開更多形式化、常態化交流。
最後,俄美初步探討了為恢復雙邊合作創造條件的可能性。儘管這一點看似空泛,但它至少傳遞出了對話意願,從長遠看這一信號不容忽視。
上述成果儘管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進展,但仍被解讀為美俄關係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尤其是在拜登政府對俄態度長期強硬的背景下,這場交談讓雙方看到了接觸的空間。
三件俄方無法接受的大事
同時,拉夫羅夫在會談中清晰地劃定了「三條絕對不可逾越的紅線」,並表明俄方的強硬立場:
1. 無法接受北約進一步東擴。 北約自冷戰結束以來一共經歷多輪擴張,從波蘭、捷克、匈牙利加入,到波羅的海三國與東歐全面納入,再到近期芬蘭、瑞典的申請,東擴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止。俄羅斯認為北約的擴展明顯威脅到了其戰略安全。
2. 堅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 作為俄羅斯西部的門戶,烏克蘭的地理位置對俄來說至關重要。一旦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意味著北約武裝力量可能離俄羅斯邊境只有咫尺之遙,這在俄方看來是不可接受的。
3. 反對北約軍隊以任何形式部署在烏克蘭境內。 即便烏克蘭無法加入北約,俄方仍對北約以「歐盟旗幟」或其他名義間接進入烏克蘭的行為深感警惕。拉夫羅夫明確表示,即便是以「和平部隊」或「安全保障」的名義部署軍隊,俄方仍然無法接受。
這三點「紅線」,尤其是對北約軍事存在的態度,顯得尤為強硬。俄羅斯不僅否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合法性,連邊緣化的北約影響力也要盡全力阻止。
信任危機與戰略對立
美俄圍繞烏克蘭的爭議,不僅是當前衝突的直接原因,更是冷戰後地區安全秩序長期博弈的積累。以北約擴張問題為例,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認為北約步步緊逼的行為意在削弱其戰略縱深,而烏克蘭問題正是這一長期矛盾的集中爆發點。北約堅稱其擴張是為鞏固歐洲安全,但對俄而言,這只是西方試圖遏制其崛起的「前哨作戰」。
然而無論如何,烏克蘭問題始終被視為冷戰後美國領導權的試金石。
這種信任赤字同樣存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烏克蘭要求西方部署軍事力量作為其安全保證,擔心俄羅斯未來可能再度發動進攻;而俄羅斯則對西方是否會實際履行條約持懷疑態度,認為即便協議簽署,北約仍可能以各種借口存在於烏克蘭。
停戰前景能否靠中立化緩解?
儘管雙方分歧巨大,但停戰的理想方案並非完全不存在。俄羅斯近年來多次提出烏克蘭「中立化」的解決思路,例如要求烏克蘭法律明確放棄加入北約的計劃。但烏克蘭方面認為,這種方案會損害其國家主權,等同於為俄羅斯擴張提供便利。中立化是否可行,取決於各方對權力和安全平衡的妥協意願。此外,烏克蘭安全需求與俄羅斯利益訴求的交集如何找到,是未來談判成敗的關鍵。如果國際社會能建立可信的條約核查機制,引入國際中立方調停,這種「折中路徑」的可能性或許有所提升。
和解之路尚遠,但對話不能停
美俄此次談判確實在外交層面有所進展,尤其是溝通大門的打開在當前危機中彌足珍貴。然而,北約擴張、烏克蘭軍事化等議題上的紅線分歧,也清楚地表明短期內雙方的裂痕無法彌合。
未來,無論是以中立化追求停戰,還是通過更多國際平台尋求調解,美俄談判都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但可以肯定的是,烏克蘭危機的最終解決,必然在權力博弈和地緣平衡中找到答案,而雙方在沙特的這場談話,只是漫長過程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