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開始歐洲國家還對特朗普抱有幻想,那麼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後,歐洲才真的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天真」。
萬斯和特朗普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會上,發表了震驚歐洲的講話,直言歐洲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俄羅斯或者中國,而是內部的「價值觀問題」。
這跟美國長期以來,熱衷於塑造俄羅斯這個「假想敵」來恐嚇歐洲,進而通過北約這個軍事抓手將歐洲牢牢捆綁在美國戰車上的做法,出現了根本的背離。
毫無疑問,美方的言論,對「盟友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再加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令整個歐洲都感到不安,美媒《政客新聞網》甚至直接發問:這會是北約的終結嗎?
見識過了特朗普的手段後,北約名義上的一把手、現任秘書長呂特主動找上了中國,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跟中國外長王毅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會談。
北約秘書長跟中方舉行了一場會談
不同於以往,這次呂特對中國的口風明顯緩和了許多,還稱讚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發展成果令人讚歎。
同時重申北約作為一個「區域性防禦組織」的定位,承諾不會向亞太地區拓展。
北約秘書長親口對華作出承諾,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但結合過去北約的種種言行來看,這些承諾能否兌現?恐怕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且從北約的政治結構上就不難看出,雖然站在台前的是北約秘書長,但真正掌握話語權的實際是美國。
如今北約緊急調整外交風向,更多的是受到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影響,但美國總統的任期畢竟也就只有短短4年,而且這一屆已經是特朗普的最後一屆任期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
4年之後,美國的外交戰略倘若出現了調整,又開始著手修復盟友體系的話,那麼北約這個工具毫無疑問會被再次拾起。
所以對於北約方面的一時示好,我們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
果不其然,在拋出承諾之後,北約秘書長確實對中國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直言北約高度重視中國的影響和作用,希望中方能夠為儘早和平解決俄烏衝突發揮重要作用。
很顯然,烏克蘭問題是當前北約國家的關注重點,但特朗普一上來就把歐洲排除在了談判之外,等於是沒給北約盟友們留下一個發聲的機會。
這自然讓一些歐洲國家接受不了,畢竟俄烏衝突打了3年,德國法國英國等盟友們在援烏一事上出錢出力,替美國分擔了不少壓力,結果現在到了要和談的時候,卻被美國一腳踢開。
俄烏衝突之初,北約軍援烏克蘭
呂特作為北約成員國名義上的「負責人」,自然要有所表示,然而身為美國的利益代言人,又難以對特朗普提出直接批評。
所以只能迂迴找到中方,希望中方發揮影響力,在和談一事上照顧一下歐洲的面子。
對此,中方雖然沒有明確作出回應,但王毅外長強調了中方願同各方一道,為構建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發揮建設性作用。
這是一直被美方刻意忽視的問題,也是實現烏克蘭問題和平解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那就是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
歐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方也算是為歐洲發聲了,至於歐洲國家能否把握住機會,真正實現地區局勢的長治久安,決定權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