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國大選,已進入最後10天衝刺階段。德政壇的博弈驟然升溫,瀰漫著緊張感。這場選舉,可謂是懸念叢生,高潮迭起。現任總理朔爾茨,還能穩坐釣魚台?還是會被極右翼的浪潮無情吞沒?而向來以老大哥自居的美國,又為何突然變臉,露出耐人尋味的姿態?
距離2月23日大選投票日,時間已經是以天來倒數。柏林的政治中心,像個高壓鍋一樣,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暗流涌動,展開激烈角逐。各黨派摩拳擦掌,都想在最後的關頭,再搏一把,為自己撈取更多籌碼。
朔爾茨的日子,現在恐怕是不太好過。多項民調數據冰冷地顯示,這位現任總理和他的社民黨,支持率持續低迷,徘徊在15%—17%的區間,甚至被極右翼的選擇黨超越。反觀聯盟黨,以約30%的支持率,穩居第一。如果不出意外,下一任德國總理,大概率會是聯盟黨的默茨,而66歲的朔爾茨,很可能就此黯然退場。執政前景黯淡,也難怪美國副總統萬斯,會公開表示「不需要與他會面」,可以說是充滿了輕蔑和不屑,也直接宣告了朔爾茨在華盛頓那裡已經「失寵」。
更令人側目的是,原本被邊緣化的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卻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路狂飆。這個曾經被主流政壇視作「異端」的政黨,支持率竟然突破了22%,直逼執政黨。這背後,少不了德國社會深層次的焦慮和不滿在蔓延。經濟持續萎靡,移民問題日益突出,民眾對現狀強烈不滿。選擇黨正是抓住了這些痛點,拋出了一些激進政策主張,迅速收割了一大批「憤怒的選票」。 德國的政壇光譜,正以肉眼可見的態勢出現右轉。
而美國的態度,也開始出現「變臉」跡象。萬斯拒絕了會見朔爾茨,反而轉頭會見了聯盟黨的默茨和選擇黨的魏德爾。這種外交上的微妙舉動,釋放出一個不一般的信號,那就是華盛頓似乎已經不再看好朔爾茨,甚至有可能在默許德國政壇出現的新變化,亦或是說在觀望。美國是真的認為朔爾茨「不會長期擔任總理」?還是在提前布局,為可能的變局做準備?目前來看,後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還有一些國際力量,也在為德國的極右翼搖旗吶喊。就連馬斯克,也一反常態地公開為選擇黨站台,甚至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選擇黨的集會,稱其為德國「最大的希望」。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也高調會見了選擇黨主席魏德爾,並直言「德國選擇黨就是未來」。這些來自國際舞台上的外部聲音,可以說是為德國極右翼壯大了聲勢,也讓這場選舉,變得難以預測了起來。
不過極右翼的崛起,也一定程度讓德國社會出現了反彈。從去年年末開始,針對極右翼的反對活動,就接連不斷。最近幾天,包括柏林在內的多個城市,又爆發了規模不小的遊行活動,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怒吼著反對極右翼,反對主流政黨與他們合作。德國社會各界,也對極右翼的崛起,存在警惕和擔憂情緒。前總理默克爾,也罕見發聲,批評自己所在的基民盟,不應該為了通過限制移民的提案,去尋求選擇黨的支持。可見,社會的裂痕,已經清晰擺上了檯面。
與朔爾茨政府的對華「戰略模糊」不同,選擇黨的魏德爾,態度則十分明朗,她的主張是有必要恢復與中方和俄方的經貿關係。在這個關鍵時刻,魏德爾亮明這樣的對華立場,相當於是打出了一張重要的「王牌」。這或許能為他爭取到一部分務實的選民,當然也可能預示著,如果選擇黨上台,德國的對華政策,可能會出現調整。
德國大選,可以說是亂象叢生。極右翼的崛起,國際力量的介入,社會裂痕以及美國態度的轉變,都可能成為這場選舉的變數。而西方所謂的民主,再次展現出令人失望的一面。 好在,對我們來說,混亂,或許也意味著新機會。
信息來源: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0643621331616297/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113036669532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