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業帝國的構建者,馬斯克本可安享其世界首富的尊榮,但他卻選擇了一條更為崎嶇的道路——踏入美國政壇的旋渦之中。他不僅限於發表言論,更是採取了實際行動,對政府機構的賬目進行嚴格的審查,其矛頭所向,正是美聯儲這一金融領域的權威機構。
哪怕這個過程他也損失慘重?他到底圖什麼?是為了自己的企業免受掣肘,還是對腐敗的政治體系感到憤怒?面對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他為何依然堅持?
馬斯克「大殺四方」
最近,馬斯克主導的「政府效率部」動用了先進的AI技術,利用網路上的舉報,對多個美國政府部門進行了詳細審計,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美國能源部、國際開發署、財政部、教育部、國防部,全都被查出驚人的浪費和低效。
比如,美國國防部,一年光壽司就吃了6億美元,其他亂七八糟的開銷更是觸目驚心。
國際開發署不僅花大筆錢資助全球記者宣傳美國官方價值觀,還到處支持LGBT和各種環保項目,馬斯克甚至直接稱這個部門為「犯罪組織」。
更誇張的是,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竟然趴著幾萬億美元的結餘,啥事也不幹。
隨著這些醜聞的揭露,華盛頓的傳統權貴們開始坐立不安。
那些靠政府資助和政治交易斂財的人士,眼見自己的財源面臨風險,自然不肯輕易罷休。
那麼,馬斯克究竟有何企圖?
事實上,他其實,他發動的這場「保衛戰」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準備。
在特斯拉的成長曆程中,美國政府的監管機構給他帶來了諸多困擾,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技術、環保補貼發放以及能源政策制定等方面,政府的種種限制讓他感到束手束腳,難以施展拳腳。SpaceX的航天計劃同樣受到NASA和五角大樓的掣肘,該批的不批,該放行的拖著,處處受限。
甚至連他的星鏈業務,在國際市場上也因為政策問題屢屢碰壁。
馬斯克很早就明白,若要使自己的商業帝國持續壯大,就必須與政府打交道。
如今,他顯然已不願再作隱忍,決定採取主動策略,積極應對。
這並非僅是他個人的戰鬥,它更像是一場科技巨頭與美國傳統權力體系之間的激烈交鋒。
馬斯克為何執意堅持?
馬斯克的動作越來越大,這次竟然把手伸向了美聯儲身上。
美聯儲絕非尋常官方組織可比,它是由眾多私有銀行構築的金融巨頭,手握美國貨幣政策的指揮棒,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美國經濟範疇,波及全球市場的資金脈絡。
利率怎麼定、錢該不該多印、市場該怎麼調控,都是美聯儲說了算。換句話說,它就是美國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影響力極大,背後牽扯的利益更是驚人。
現在,馬斯克居然要調查美聯儲,等於是直奔華爾街和美國金融寡頭的核心利益而去。
這種行為,基本就是在動建制派最敏感的神經。難道美國的金融大佬們會無動於衷,任由一位科技界的億萬富翁撼動他們金融帝國的基石?
在往昔的歲月里,你若只渴望金錢或僅追求權勢,或許尚能安然無恙,然而,一旦你既覬覦權勢又貪戀財富,那麼身首分離便可能隨時降臨。
尤為重要的是,他的這些舉動在經濟層面似乎並無顯著回報。
特朗普在2月9日公開發聲支持他,稱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門的工作完全是義務勞動,並對他能抽出這麼多時間表示讚歎。
畢竟,以馬斯克的財富計算,他一秒鐘就能賺2700多塊錢,現在卻把時間投在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
而且,現實的代價已經開始顯現。
特斯拉的股價持續走低,德國市場的銷售額更是大幅縮水,下跌了59%。馬斯克的個人財富也因此從巔峰的4330億美元跌落至4000億美元以下。
然而,這只是公開層面的損失,更為嚴峻的壓力可能來自於那些不易察覺的勢力。在美國,挑戰金融舊秩序的人,歷來都不會有好結果。
馬斯克既不缺錢,也不缺名聲,從常理來看,他完全沒有必要捲入這場紛爭。
然而,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這條路,這無疑表明,在他心中,這件事的價值遠遠超過了金錢。
他究竟想要什麼?是徹底改變美國的金融秩序,還是只是出於個人信念?
沒人能給出確定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正在做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而未來的風險,恐怕遠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大。
馬斯克到底圖什麼?
馬斯克不管出於何種動機,他的行為已經對美國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也讓自己成為了眾多既得利益者的眼中釘。
馬斯克甚至表示收到了死亡威脅。
他自己都說,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出了意外,事業會交給指定的繼承人接手。
這讓人不禁想問,他到底圖什麼?
有觀點認為,他此舉是為了給自己的企業謀求一個更為優越的發展空間。
長久以來,美國政府對傳統金融資本有所傾斜,而對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遠未達到預期。
馬斯克或許希望通過政治途徑,打破這種不均衡的局面,讓科技企業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還有人認為,他的目標是掌控更多資源,畢竟擁有政治影響力,就意味著可以影響政策,間接為自己的事業鋪路。
然而,如果他的動機僅僅是追求商業利益,那麼他完全有能力選擇一條更為平穩且風險較小的道路。
畢竟,諸如索斯、奧特曼、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業界巨頭,儘管他們各自懷揣著不同的雄心壯志,但很少有人會像馬斯克那樣,勇敢地站在權力體系的核心位置,發起直接挑戰。
馬斯克的行為,顯然超出了一個企業家的正常範疇。他不只是想賺更多錢,而是試圖改變美國的運行方式。
從電動汽車的革新到火箭技術的飛躍,從腦機介面的探索到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他慷慨解囊,全力支持。他心中懷揣著一個夢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目睹人類成功移民火星的壯舉。
但他也明白,要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除了技術的持續進步之外,一個高效運作且透明度高的政府同樣不可或缺。
如果美國政府繼續被腐敗和低效拖住,科技的發展速度就會被大大削弱,而這顯然是他無法接受的。
馬斯克從南非來到美國,一路白手起家,靠創新和拼搏成為全球首富。但當他站到巔峰,回頭一看才發現,美國的真正掌權者並不是像他這樣靠技術改變世界的人,而是那些世代積累財富的資本家。
他們控制著金融、政治、媒體等核心資源,普通人無論多努力,都很難撼動他們的地位。
即便馬斯克已經有了天文數字的財富,也無法真正改變這個體系。他或許意識到,單靠經商並不能影響世界,他必須親自下場,去挑戰那些掌握權力的人。
當然,這不代表他完全沒有私心。收購推特、支持特朗普、推動政府改革,確實也能讓他的企業受益。
一個更有效率的政府,一個對科技企業更友好的政策環境,肯定對他的事業有幫助。但他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做這些事,說明他要的東西已經超出了金錢的範疇。
不管怎麼說,馬斯克已經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他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撼動舊有的利益格局。
他能否安然無恙地抽身而出,還是會被反作用力徹底淹沒?無人能預知未來。
但可以確信的是,他已經讓美國的政治與金融領域,真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關於馬斯克能否在這場紛爭中全身而退,抑或被政治風暴徹底吞噬,這無疑是科技界、金融界乃至全球都在密切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