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平谷環保】
2024年,平谷區6個國、市考斷面平均水質均達到Ⅲ類水體及以上,其中海子水庫、馬各庄大橋、東店國考斷面和英城大橋市考斷面平均水質達到Ⅱ類水體。生態環境部公布的1至9月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變化排名中,平谷區馬各庄大橋斷面排名第2,東店斷面排名第8。




做好「五管+1」。管住廠,強化達標排放。汛期累計巡查污水處理廠120餘次,出動檢查人員500餘人次;管住網,開展清管行動。清理排水管網323.8公里,清理垃圾2820.5立方;管住口,削減污染濃度。對全區757個入河排口進行分類分級開展雨前巡查,採取生態措施降低污染物溢流濃度;管住坑,黑臭動態清零。對全區1099個坑塘、岸線進行全覆蓋檢查,通報180處疑似黑臭水體點位,全部完成整改;管住岸,強化源頭管控。開展河流岸線督導檢查,出動3608人次,巡河4197.694公里,累計清理垃圾3446.8立方米;分級滯蓄削峰,分質聯動處理,根據雨情大小,合理調壩蓄污,降低上游溢流影響。

落實「五包」機制。落實「包廠、包口、包坑、包點、包段」,重點時期每天安排專人帶隊開展明察暗訪;加大檢查執法力度,重拳打擊違法排污;提高水環境監測能力,增加考核斷面、重點斷面的監測頻次,及時通報、及時預警,指導支持鄉鎮街道及時解決問題。

探索「五微模式」。一是微創新。各鄉鎮街道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通過建設生態溝渠、種植水生植物、生物方法治理等手段對問題水體進行治理。二是微改革。探索社會資本引入,通過包裝EOD漁業項目、廢棄坑塘建設光伏發電等模式,凝聚多元力量共促水污染防治工作。三是微協商。深入貫徹「接訴即辦,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化解矛盾訴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要求居民代表、政府代表、專家等參與,共同協商解決當地地表水污染問題。四是微治理。積極組織鄉鎮開展「河岸微綠化」活動,在河岸種植本地草本植物,用植物根系穩固河岸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物入河的同時,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五是微循環。通過「千人百村」社會實踐活動與高校對接建立合作,通過產、學、研,在轄區內探索建立農村污水「水循環、碳循環、產業循環」生態化微循環模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賦能高大尚平谷建設。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