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世界陷入恐慌。在美國紐約的一家醫院裡,一位華裔女記者正跪在醫生面前痛哭哀求:「我有綠卡,請你們不要拔掉呼吸機!」然而,回應她的只有冰冷的驅逐令:「帶著你的東西,立刻滾出去。」這位女記者就是《紐約客》資深記者樊嘉揚,而躺在病床上的,是她年邁的母親。
樊嘉揚1984年出生於重慶,生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是一位醫學教授,母親則是軍醫大學的在職醫生。七歲那年,全家移居美國,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在異國他鄉的成長經歷,卻讓這個華裔女孩逐漸與自己的根脈漸行漸遠。
「我非常討厭我這張黃皮膚的面孔,這一直是我的恥辱,也是我的累贅。」這句刺痛無數華人心靈的話,出自樊嘉揚之口。為了獲得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可,她不惜以貶低自己的種族身份為代價,在公共場合發表種種令人不齒的言論。這種極端的自我否定,最終為她贏得了《紐約客》特約記者的職位。
2018年,在華盛頓哈曼音樂廳,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得克拉克想像力社會貢獻獎的頒獎現場,樊嘉揚的身影格外醒目。她不是來祝賀同胞的成就,而是帶著預設的政治陷阱,試圖引導採訪走向偏離文學的方向。即便面對劉慈欣的謹慎回應,她依然在後續報道中肆意曲解,為其增添政治色彩。
2019年香港事件期間,樊嘉揚被派往實地採訪。臨行前,她的母親再三叮囑:「不要說涉及反對祖國的信息。」然而,她不僅無視母親的勸告,還在報道中大肆渲染偏頗觀點。諷刺的是,當她試圖接近某些激進分子採訪時,卻因為自己的黃皮膚遭到排斥,不得不掏出美國護照自證身份。
命運的諷刺在2020年初到來。當樊嘉揚的母親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時,她終於親身體會到了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醫院以優先照顧白人患者為由,強行中斷了對她母親的治療。在生死攸關之際,她四處求助,最終得到了在美華人留學生的援手,他們為其母捐贈了一台呼吸機。
母親的離世本應讓樊嘉揚對自己過往的言行有所反思,但她卻選擇了更極端的道路。她不僅沒有認清現實,反而將悲劇歸咎於祖國,繼續在媒體上發表偏激言論。這種失去理性的仇恨,不僅沒能為她贏得真正的尊重,反而讓她在兩個世界中都成為了孤獨的靈魂。
這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折射出某些海外華人在尋求身份認同過程中的迷失。當一個人否定自己的根源,背離自己的文化傳承時,最終傷害的不僅是自己,更是那些始終牽掛著他的至親。樊嘉揚的悲劇,正是對「崇洋媚外」這一現象最尖銳的諷刺。
人可以選擇新的國籍,但不能否認自己的血脈;可以擁抱新的文化,但不應摒棄根植於心的傳統。只有在尊重自我、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尊重。樊嘉揚的故事,或許能給那些在文化認同上徘徊的人們以警示和啟發。
來源:綜合環球網等媒體報道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
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