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美兩國就科技合作達成新協議,又將迎來怎樣的波瀾?首先,中美代表於北京簽署的這份議定書,確認了兩國將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延期五年至2029年。對於期待和平與合作的全球觀眾來說,這是個好消息。然而,這一行動也像極了一盤被精心設計的棋局。拜登政府在即將卸任之時作出這個決定,其背後深意耐人尋味。
(美國總統拜登)
美國在過去幾年裡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態度一直謹慎且矛盾。在地緣政治上,他們放開援烏武器使用限制、頻繁對台軍售等,這些舉動引發了地區乃至全球局勢的緊張。然而,在此刻選擇延長和中方的科技合作協議,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出於戰略需求的布局,而非對中國的友好姿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這份協議進行了大規模修改,顯示出美方對涉及新興技術和關鍵領域交流的警覺和保守。這種「門戶半開」的合作方式,讓人不得不問:美國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5年)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或許是因為中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的迅速崛起,已經讓美國意識到技術封鎖策略顯然行不通。與其強行對抗,不如通過有限的合作來嘗試理解和借鑒。
但這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默契?恐怕未必。特朗普上台後,很可能立即撕毀這份協議。因此,這次協定的延期,更像是拜登出於「美國利益優先」的策略考量,而非真正願意與中國攜手共進。
(特朗普)
從此事可以看出,美方目前並不願意和我們好好談合作,尤其是對於拜登而言,即便特朗普即將上任,也不忘從我們身上佔便宜。就像美財長耶倫一樣,她就試圖問責中國。
耶倫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指責中國商品對美國構成威脅,甚至揚言制裁中方銀行。
(美財長耶倫)
回顧過去,美國曾威脅制裁部分中資銀行,以切斷中俄經濟聯繫,並討論將中國排除出swift系統的可能性。這樣的舉措雖未最終實施,但始終懸而未落,使得中美關係時刻處於緊繃狀態。
然而,在這種緊張關係的另一面,依然存在對話與解決的希望。即將進行的中美高官會晤,將成為觀察兩國關係走向的重要窗口。在南非舉辦的20國集團會議期間,中美官員的雙邊會談也許會透露出雙方如何在複雜態勢下尋找合作突破口的新動向。
而這些往來的可能性並非僅僅停留在表面。事實上,每一次談判都是一種對未來的試探,一種對更穩定、更理性交流道路的探索。儘管目前的局勢讓人捉摸不透,但這種不確定性之中蘊藏的潛力,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