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比拜登政府更加激進!特朗普提名的國安顧問和國務卿,不僅支持美國「對台供武」,還叫囂美國必須偏向台島,而不是烏克蘭!而為特朗普立下汗馬功勞的馬斯克,卻不這樣想,這也使得未來4年的中美關係更加不可控!
近期,特朗普團隊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出了相當矛盾的態度,也使得我們不得不擔憂,未來四年中美關係的走向。
先是特朗普響應王毅外長的聲明,公開表示「美中可以一起解決全世界所有問題」,但同時,他任命的團隊成員卻似乎並不認可這一說法,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
首先是特朗普提名的新任國安顧問沃爾茨。
這位老兵背景的官員以對華強硬著稱,其言論為特朗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增添了不確定性。
沃爾茨明確指出,美國應從烏克蘭衝突中吸取教訓,為台灣提供更多的「預防性」武器支持,以確保未來「台灣有事」的情況下,可以有更多的軍力去延長島內的「防禦時間」,使得美軍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協調出兵。
他的立場比起現任的沙利文更加激進,主張通過經濟、技術和軍事手段全面遏制中國的「收台時間」。
他的表態顯示出,特朗普雖然在競選期間試圖淡化台灣問題,但實際上其政府團隊可能會採取更強硬的對台軍事支持政策。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位關鍵人物——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柯爾比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他認為一旦台灣受到大陸的攻擊,美國若未能及時支援,將嚴重損害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威信和軍事地位,同時威脅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在柯爾比看來,台灣的戰略地位甚至可能比烏克蘭更為重要,因為台灣問題涉及美國面臨的最直接的經濟競爭對手——中國。
因此,美國必須優先考慮加強對台的軍事承諾。這種觀點與沃爾茨的立場相呼應,共同勾勒出特朗普政府可能堅持的對台政策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過往的執政中曾要求日本和韓國增加軍費,這種手法也可能會被應用在台灣問題上。特朗普本人或許會要求台灣承擔更多的「保護費」,以換取美國的利益優先。
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特朗普政府處理對外關係時的經濟考量,但這也使得台美關係充滿了變數。
對此,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表示,特朗普不僅要求日本韓國增加軍費,還羞辱加拿大乾脆當美國的一個州,所以,對台灣問題,特朗普更是利益至上,因此台灣也隨時有可能被「犧牲」。
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前不久曾斷言,特朗普無法與中國談成「大買賣」,這一預言似乎是正確的。
儘管特朗普強調了中美合作的潛力,但其團隊成員的一系列挑釁言論顯示出,美國將繼續在技術、經濟等領域對中國採取反制措施,不僅不會放鬆對華戰略競爭,反而可能在特朗普的領導下加強對華的敵對態勢,從而遏制中國的崛起。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還有兩件事,使得美國對華策略非常矛盾。
一個是,特朗普邀請中國最高層出席其1月20日的就職典禮。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可能只是特朗普試圖展示中美關係彈性的一種姿態。尤其是考慮到特朗普過往在外交事務中的商人思維,他更可能希望通過某種形式的談判為美國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但中方最高層肯定是不會去的,最多派個高級別官員去一下,就算給足特朗普面子了!
另一個是,為特朗普立下汗馬功勞的馬斯克,選擇站出來反對與中國脫鉤,他認為中美應該緩和關係,比如說美國國會最近的閉門政府關門法案,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把原有的涉及針對中國的1000多條條款全部刪除了。
所以我們可以預料到,即便特朗普上台,美國內部在對華戰略上的分歧也會讓他們「左右互搏」,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很可能最終加劇中美之間的不穩定。
當然,中國這邊也是早有準備。
針對拜登政府之前的對台軍援操作,我國外交部已經明確表示強烈不滿,並且中方態度是一貫的:台灣問題是我們的底線,美方如果繼續「以武助獨」,無異於引火燒身。
王毅部長也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了這一點,並且希望美國能夠認清形勢,同中方相向而行,排除干擾,跨越障礙,一起努力保障兩國關係的穩定發展。
在國際外交層面,中國顯然沒有把雞蛋放在美國這一個籃子里。
通過深化中俄關係、推動中歐合作,中國正在推動多元化的外交策略,這足以讓美國投鼠忌器。在不確定性加劇的世界局勢下,中國正努力成為那個確定性的因素。
總之,不管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如何變動,中方的立場始終是非常堅決的。台灣問題的主導權始終在我們的手中,中國的統一大業不會因為外部因素有所動搖。
最極端的情況下當然就是開打了,但美國敢為了台灣和中國真正拚命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節奏推進祖國統一,不必過多顧慮美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