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媒體滾動

直新聞: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在最近表態說,他贊成TikTok在美國繼續運營一段時間,您有什麼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有英國媒體指出,TikTok是中美之間正在進行的互聯網和科技交鋒的一個「重要前線」,TikTok的事情已經持續了有四年多時間了,而能夠持續如此之久,也說明這件事情牽扯麵非常廣,而現在看起來到了一個出結果的最後時刻了,美國最高法院已經受理了TikTok的案子。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將進行裁決,如果最高法院裁決說TikTok要麼出售、要麼關閉,那麼,這款非常受美國公眾歡迎的社交平台就要退出美國市場了。
伴隨著TikTok的進退,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法律線。我們在新聞上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事件,聯邦上訴法院、總統簽署的法案、國會議員的質詢,以及可能的最高法院的裁決等。看起來,這是一場法律戰,事實上也是如此,法律的博弈是TikTok在美國生存、發展壯大非常重要的層面。打官司是美國社會解決矛盾糾紛的重要手段,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也有的打過官司,勝訴的也不在少數,所以,TikTok的法律之戰是一條明線,也不是沒可能贏。TikTok的一個理由就是,美國政府的行為違反了憲法修正案第一條,損害了言論自由,TikTok的律師團隊認為,「這是歷史上首次,美國國會頒布法律,在全國範圍內永久禁止一個特定的發言平台,並禁止美國人參與一個在全球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在線社區。」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產生的影響將不只局限於TikTok,而是會變成一項判例,這對美國的社交媒體平台都會有衝擊。是言論自由,還是國家安全?如果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理由而禁了TikTok,那麼,經濟活動的安全邊界到底在哪裡呢?因此,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進行判決的時候,也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言論自由和國家安全邊界的劃定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而不只是TikTok一個企業的問題。
另外一條線索就是政治線。無論是拜登還是特朗普,對TikTok的態度都是比較複雜的,或者說,他們都是以一種工具性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TikTok在美國政治生活,尤其是選舉政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朗普表示,在參加總統競選期間,他在TikTok上發布的視頻獲得了數十億的瀏覽量。在特朗普看來,TikTok「助選有功」,那他當然要感謝這個社交媒體了,拜登雖然簽署了法案要TikTok「非售即禁」,但是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用TikTok進行了選舉活動,而且法案是在大選之後才可能生效,也就是說,拜登即便要禁TikTok,也是在他大選之後,當然,他中間退出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關係到TikTok在美國最終結果的是法律和政治兩條線的纏繞和博弈,從TikTok這幾年的經歷,也許我們可以窺見中美關係的複雜樣貌,以及穩定和發展中美關係的可行之道。
直新聞:特朗普提名了多位自己的親屬和密友擔任駐外大使等職務,這是否會破壞美國的外交能力?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美國總統比較傾向於將駐外大使這樣有面子、有地位的職位分給自己的金主或者親信。其實這是美國選舉政治中「政治分肥」的延續和表現,特朗普和之前的總統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特朗普比其他的總統更加明目張胆,自己的親家、準兒媳婦等等家族成員佔了不少職位,顯得格外刺眼而已。
在第一個任期中,特朗普任命的駐外使節中近一半並不是職業外交官,而按照慣例,70%的職位應該由職業外交官來擔任,但實際上,總統們似乎並不太理會這樣的管理和規定。另外,駐外大使的提名在國會基本都能通過,即便特朗普提名的人選有爭議,最終也可能會通過。
至於說這樣的任命會不會損害美國的外交能力,見仁見智,從國務院的職業外交官來說,這肯定是有問題的,一些毫無外交經驗,甚至沒有外交常識的人佔了外交崗位,對美國外交能力是一個損害。另外,這樣的任命會打擊職業外交官的士氣。近些年來,美國不斷地對外挑動戰爭,使得軍方、情報等部門佔據了上風,國務院以及外交官們反而面臨被邊緣化的問題。從總統來說,自己當選是最重要的,作為國家元首,外交權力肯定是在白宮,國務院和職業外交官只是外交的一個渠道。另外,美國的總統也不是職業外交官出身,他需要的是一批可以執行自己意志的人,尤其是特朗普這樣的商人起家的總統,他喜歡交易,交易就意味著要有更大的籌碼和靈活的空間,而職業外交官的條條框框反而不利於總統的發揮。
「特朗普2.0時代」即將開啟,從現在他的一系列表態,我們能夠看到,一方面,特朗普會在比較大程度上延續第一任期後半段的諸多政策,尤其是極限施壓的手段,以及他津津樂道的「交易的藝術」,比如威脅退出各種多邊組織等;另一方面,「特朗普2.0時代」也是他塑造「特朗普主義」的任期,一般來說,美國總統第二個任期會比較關注外交,要留下一些外交遺產,因此,相比於第一個任期,特朗普可能會更加註重結果。

直新聞:據媒體報道,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有可能在就職當天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對此您有什麼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退群」是特朗普的施壓手段,在第一任期的時候,他就謀求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大選之後,拜登扭轉了這一政策。現在特朗普準備延續第一任期內沒有實現的目標,退出世界衛生組織並不一定是特朗普虛張聲勢,而可能有實質動作。對於特朗普來說,性價比是他追求的目標,美國是世界衛生組織最主要的經費來源,大約16%的經費來自於美國,如果美國退出的話,世界衛生組織的資金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因此,有專家認為,美國退出的話,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特朗普認為世界衛生組織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當然,現在疫情已經結束了,特朗普和世界衛生組織之間的關係也有緩和的餘地,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就表示願意與美國新政府進行合作。即便美國不退出,也會要求世衛組織對美國作出比較大的讓步。
特朗普所奉行的美國優先,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霸權地位,而是尋求更有性價比的霸權地位。同時,特朗普的「退圈」威脅對多邊國際組織會帶來多重衝擊,其中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國際組織的效率需要提升。這樣,即便在美國退出之後,國際社會依然能夠有能力應對全球性挑戰。另外,美國的退群,客觀上也幫助其他國家尋求新的合作渠道,建立新的合作網路。
作者丨孫興傑
排版丨賴信宏
編輯丨郭永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