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窯洞旁的小院中,擺起一張小方桌,傾聽爺爺奶奶講自己平凡而多彩的人生故事,這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王文浩兒時記憶最深的生活場景。
讀大學後,王文浩把腦海中的這一幕變成一個為老服務項目。他組建的「康樂憶享」志願者團隊迄今已吸納7000多名大學生,走到上千位老人身邊,傾聽他們的故事,幫助老人整理回憶錄超430萬字。
圖說:「康樂憶享」志願者團隊創建人之一王文浩(中)和同伴在採訪老人 受訪者供圖(下同)
聽爺爺講故事
王文浩的童年是伴隨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故事長大的。每到農閑時分,老人們就喜歡在院子里擺上吃飯的矮方桌,開始他們的人生故事會。他們平凡而又獨特的生活經歷如同歲月的畫卷,在王文浩的心中徐徐展開。他愛聽這些平凡又新奇的生活瑣事——
姥爺十八九歲時,為了給家裡燒煤,和小夥伴要拉著架子車去幾十公里外的地方。來回幾十公里的路程,幾乎沒時間歇腳,中途能停下來吃口飯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晚上兩人就在路邊的大門樓下睡一夜,天亮繼續走。空車去的時候還好走,回程的時候重重的板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而家裡人往往會算準時間,牽著牛到村口去迎他們。
爺爺在村裡教過十幾年書,中間也出去打過工,雖然看上去是很平凡的人生,但王文浩聽起來也覺得很有意思。「這就是他一生的經歷,都是平凡生活,但讓我看到了那一代人的努力。」
2021年高考結束後的暑假,王文浩擁有了自己的手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機記錄下家裡四位老人的故事。這個想法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
老人們非常看重每次記錄。每次開始之前,他們都會鄭重地梳洗一下,換上最好的衣服。在方桌邊,爺爺坐著躺椅,奶奶坐著高凳,正襟危坐,對著桌上的手機鏡頭緩緩道來。
王文浩將記錄轉寫成2萬多字的文稿,用方便老人看的3號字列印出來。爺爺就坐在家中的沙發「專座」上,戴著老花鏡,拿著一沓稿紙,身體前傾,一頁頁認真地翻看。
圖說:有人傾聽自己的人生故事,老人們都特別開心
埋下一顆種子
有一次正在錄製時,鄰居家的老太太來串門,看到這一幕很好奇,奶奶說明了原委。「我明顯能感覺到奶奶很驕傲,鄰居老太太很羨慕。」王文浩說,這在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他想,既然可以給自己家裡的老人記錄,就能給其他老人記錄,這不僅能保留下他們那一代人平凡而偉大的個人故事,也能使老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慰藉,對年輕人更是很好的教育。
那年暑假過後,王文浩進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就讀。12月間,他看到國家出台的《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將為老志願服務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高校學生實踐內容」。這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的確,現在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老人吃得飽、穿得暖,但精神生活卻相對貧乏。
「我感覺這個事情可做。」王文浩想,為自家老人記錄人生故事是出於孝心,為其他老人做則是一種為老志願服務,可以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但自己有心,老人是否需要?王文浩行事積極而謹慎,寒假期間,他參加了縣團委組織的大學生返鄉社會實踐活動,有機會走進城鎮社區,接觸到很多老人。他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基礎調研,結果發現很多老人都是獨居,平時也沒有年輕人聊天,他們有很強烈的被傾聽、被記錄的願望。
「既然這種需求有普遍性,我就尋思著這件事能更好、更長期地去做。」他說。
圖說:大學生志願者在與老人交流
組建全能戰隊
開學的時候,王文浩就著手組建團隊。他先找到了同學院的好友趙賀斌,兩人下課後一路聊到食堂,邊買飯邊聊,王文浩語速飛快地講述著為老人記錄人生回憶錄的想法,趙賀斌聽著,覺得這個主意太棒了。兩人又馬不停蹄地找到另一位同學呼延婷,大家也是一拍即合。
晚自習結束後,三人一起商量,覺得僅靠他們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各方面的能手。說到做微信公眾號,他們想起在學院宣傳中心服務的同學王怡菲,當即給他發消息,約他見面;想到做海報設計和logo設計,他們又想起本學院的閔雄同學,再發消息聯絡……後來項目用的logo就是當時找閔雄做的:一卷膠捲,三根拐杖,結合而成「憶」的字形。
就這樣,不同專業的同學們聚攏在一起,成為一個互補全能型的團隊。2022年暑假,團隊成員開始把設想變成現實。當時他們分散在河南10個地市,彼此無法見面,每天只能通過不停打電話、發語音和視頻「瘋狂」交流、碰撞。王文浩說,自己每天晚上都給團隊成員打電話,在家鄉的小河邊,邊散步邊通話,打過電話再開網路會議。不溝通的時候,他就在電腦上寫東西,寫到深夜。
無法聚攏,團隊就決定在各自的身邊先做,並在網上召開了一個聲勢不算小的啟動儀式,有100多人參加。
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又發現很多新問題需要注意。比如,每次去採訪老人至少要兩人,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這是團隊中學法律的同學的建議;記錄的時候,要拍照、錄音,留存足夠的信息資料;可以藉助當地政府組織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推進,保持行動的合法性等。
這群大學生志願者的創意和行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尤其是學校老師。暑假結束後,項目被評為省級優秀品牌項目,團隊得到非常大的鼓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進來。
記錄時代縮影
「每一位老人,無論他的一生光輝還是平凡,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王文浩和團隊在為老人記錄人生回憶的過程中,聽到了許多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他們深深感到,曾經在書本上學過的歷史落了地,也讓他們在成長道路上獲得了更多的滋養。
比如,他們訪談的一位老人參與過紅旗渠的建設,這位當年的「鐵娘子」回憶了當時一個驚心動魄的細節:半山腰修渠時,一個女孩推的車太重,一直往懸崖邊滑,旁邊的人拚命大喊讓她放手,她卻怕損壞了集體的車,捨不得放,直到撐不住了才鬆手,手一放,車就掉溝里了,再晚一點,人估計也一起下去了。這些生動細節讓年輕人們彷彿置身於那個火熱的時代,深刻地感受到紅旗渠精神的偉大,也深深體會到,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既要有想拼敢拼的勁頭,又要有能拼的實力和正確的方法。
老人們的故事也讓年輕人看到,艱苦的歲月里,他們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勤勞的雙手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位出生在黑龍江省拜泉縣的老人是家裡第一個孩子,沒有讀過一天書,由於家境貧寒,年紀很小就開始幫家裡做農活,唯一的願望就是家裡的人都能吃飽飯。20歲時,他當兵入伍,人生軌跡就此改變。當兵數年後,他被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大楊樹札蘭河墾荒種試驗田。在他的努力下,先是種黃豆取得了成功,後來又嘗試種植小麥、玉米和蔬菜,都取得了成功,並被大規模推廣。這也成了老人一生的榮耀。
為這位老人記錄的溫淳善是河北東方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專業2023級學生,老人的人生讓她感慨萬分:「過往歲月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現在的生活是一碗平靜的溫水,須防溫水煮青蛙。我們不能在前人的功勞簿上躺平擺爛,唯有奮勇前行,方得始終。」
圖說:大學生志願者在與老人交流
收穫珍貴記憶
每一位老人都非常珍視訪談的機會。有的老人會提前半小時到小區門口等待,談話結束後,也一定要堅持送志願者們下樓,目送孩子們上車。訪談前,團隊一般會先發一份提綱給老人,很多老人都將提綱仔細看過,反覆思量要講的事情。講述時,有的老人身體不好,但志願者勸他們休息,他們總是說「把這個說完」「把那個說完」。哪怕是很多年前的生活細節,老人們都記得非常清楚,志願者們經常聽著聽著,就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老人們講述的世界裡,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有人來傾聽自己的人生故事,老人們都特別開心,也特別喜歡這些主動接近他們的年輕人。有一位老人,每次志願者們離開的時候,都堅持讓他們一人拿一個蘋果再走,取的是「平平安安」的寓意;還有的老人在訪談後,專門為這件很有意義的事創作了一首十六字令;多數老人都會精心地寫上一段話發給志願者,以表達自己的感謝與快樂。
比如最近王文浩收到的這條:「穿暖衣,吃飽飯,老了無事閑著轉,總想寫點回憶錄,無奈手拙難實現。晚報看到王文浩,能助老人做志願。滿心喜悅來聯繫,熱心相約來見面。一老一少很投緣,見面雙方都喜歡。贊他年輕有理想,敬老助老來實踐。自愧不如當代人,八十二十齊向前。——兩個六十年前的大學生老黨員寫於2024年11月23日。」
很多志願者在此之前,並沒有和自己的爺爺奶奶有過深入交流。參加志願活動後,這些年輕人發現,他們竟在無意間拉近了與家庭和家族的關係。一次,一名志願者突然缺席了一場重要活動,也沒有解釋原因。事後大家才知道,她是回老家參加奶奶的葬禮了。令她特別感激的是,因為參加這個志願者項目,她才和奶奶有了最後一次交流,也是唯一的一次長時間交流,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
影響百萬學子
不少志願者參加項目後,將信息傳播開來,又吸引了更多志願者聯繫加入。王文浩認為,這本身就特別有意義,「只要有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就會有更多的老人被關注被傾聽」。目前,已有來自全國200多所學校的7000餘名大學生加入進來,為上千位老人記錄了他們的人生故事。
2022年暑假的社會實踐項目結束後,志願者活動也曾進入過一段「混沌期」。為了維持項目運轉,王文浩做過兼職,在學校操場上擺過攤賣過飲料,也投入了自己的獎學金。在他看來,未來這件事怎麼做,怎樣做得更大、更好,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項目中獲得發展,仍需要不斷地摸索。
為此,王文浩始終在尋找一種模式,讓項目能合理合法可持續地存在。多方探索後,他接觸到社會企業的概念。「社會企業是一種旨在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眾福利的企業形式,其核心特徵在於追求社會目標而非自身利潤最大化。」這令王文浩深受啟發,在他看來,為老年人撰寫人生記錄,本身就是一種產品,並且有不少老人願意為此付費,通過社會企業的方式獲取維持項目運轉的資金,可以讓更多老人從中獲益。王文浩將他的思考和團隊成員溝通,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再次明確了方向之後,王文浩帶領團隊註冊了公司,通過有償的增值服務維持項目的發展。他們計劃為老人提供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比如用ai為老人的故事創作插畫,讓老人們的回憶更加生動有趣。
談及未來,王文浩和他的團隊充滿了信心,他們希望到2035年,能影響百萬大學生,服務10萬老人。
新民晚報記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