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央視記者11月25日提問稱,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與會各方達成新的氣候資金集體量化目標。中方對會議成果作何評價?中方將如何推動成果落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指出,截止到2035年前,發達國家每年需提供、動員3000億美元資金,以便助力發展中國家氣變工作。這一成果是對發達國家此前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義務的延續。會議同時呼籲,2035年發達國家動員的氣候融資規模應達到1.3萬億美元以上。毛寧指出,中方呼籲發達國家實際履行責任義務,中方將儘力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變提供支持。
此次氣候變化大會於11月24日落幕,大會時長為期約2周。會議初期發達國家集體保持沉默,拒絕透露其接受的氣候融資目標。到11月22日,各方仍未能就新的目標達成共識。發展中國家提出1.3萬億美元目標,發達國家集體則堅持2500億美元的額度,會議進程一度僵持,部分代表選擇退場。
最終將融資目標定格在每年3000億美元,雖與15年前的每年1000億美元目標有所提升,但與發展中國家1.3萬億美元的訴求仍差距較大。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陣營化態勢明顯,發達國家陣營利用氣候政策限定碳排放額度,試圖為後發國家工業建設套上鎖鏈。發展中國家則是先發國家環境污染及過量碳排放的受害者,並因此聚集合力尋求發達國家的資金補償與氣變融資支持。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聯合國氣變工作口號響亮、行動遲緩、承諾與現實脫節的局面尤為明顯。
發達國家提供的氣候融資中,只有少數為贈款,多數為利率甚至超出市場行情的貸款。自2009年至今的時間中,也只有2023年發達國家融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這一背景下,各國間的政治拉扯難以避免使得氣變議程難以落實,人類社會共同應對氣變的議題顯得空洞化。中國是為應對氣變付諸行動的主要國家之一。在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並揚言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情況下更是如此。
中國應對氣變的工作,同中國的產業政策相輔相成,同中國在光伏、電動汽車、風電、水電等領域的領先地位直接相關。中方以加強環境保護為基礎,明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樹立與環境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增強新能源發電為路徑,降低燃煤發電比例,增加中國能源安全支柱。以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產品為應用方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
數據表明,截止到2023年,中國17.9%的能源需求由新能源滿足。森林蓄積量較2005年,增長65億立方米。截止到2024年7月,中國風電、光伏總裝機量12.06億噸,提前6年完成預設的2030年目標。在中國已有經驗基礎上,中方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經濟技術支持,旨在為中國新能源產品打開出口通道,為相關國家系統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已對超過120個國家,提供人員培訓機會超過萬次。
氣候變化作為一個足夠宏觀的命題,因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降水分布變化等帶來的極端天氣問題,對各國公眾生活構成直接衝擊。氣變問題是國際政治的制高點之一,綠色產業則是工業體系技術迭代的方向。以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節點,中國、美國正擦肩而過,前者走向氣變事務的中樞,後者在反覆退群的風險中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