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多輪的談判之後,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徵收高關稅這事情似乎已經畫上了不算圓滿的句號。
之所以說是不算圓滿,是因為這一次雙方拉鋸的時間太長,期間所造成的影響已經存在。另外則是因為儘管最後歐盟也確實在對中國就取消關稅上達成了解決方案,但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太大的贏面。
要知道,取消關稅還有一個前提——中國的電動汽車未來在歐洲銷售,將被設定價格下限。這相當於將我們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大削弱。
但更奇葩的還在後面,本以為這事情已經結束了,結果不曾想這把「火」還是沒有結束,而這是因為德國車企要關閉工廠事情引發的。
早在9月份的時候,英國《金融時報》就報道,為了節省開支德國大眾汽車集團首次考慮要關閉在德國的汽車工廠。據了解,該集團是因為公司處於高度緊張的財務狀態,所以才會出此下策。與此同時,他們還將和當地的工會簽訂的承諾在2029年前不在德國當地進行裁員的協議結束。
乍一看,這事情好像跟我們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實際上他們關閉工廠的背後意有所指的就指向了我們國內的車企。
用大眾首席執行官的話來說就是,大眾汽車最大的單一市場是在中國,並且該市場如今面臨著份額下降。潛台詞就是說他們因財務情況關閉本土工廠的事情,是大陸市場上的失利。如果僅僅只是這樣的話,還不至於我們提高警惕,畢竟在中國電動汽車蓬勃發展的當下,海外汽車品牌在競爭力提不起來的時候,失去部分市場是正常現象。
然而緊接著他們就表示,歐洲的經濟環境本就嚴峻,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下新的競爭對手卻在強勢的進入歐洲市場。這個所謂的競爭對手是誰不言而喻,而他們潛台詞的意思也就是在這種壓力下他們才不得不選擇關閉本土工廠。進而造成的一系列影響,都跟這所謂的「競爭對手」有關。
當然這個事情並沒有在中歐雙方洽談關稅的問題上,掀起多大的風浪。並且隨著雙方的溝通結果落地,我們甚至一度以為此事就會輕飄飄的揭過了。然而就當我們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放在了近期美國對中國企業進行大規模出口管制,以及中方隔天也開始的出口管制上時,朔爾茨卻非常意外的發聲了。
根據外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2月7日,德國朔爾茨在面對媒體時談及到了德國大眾汽車計劃關閉數家德國工廠一事情。在他看來,該集團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他認為大眾目前面臨的財務困境是因為公司管理層的決策失誤所造成的,在這種時候他們並不應該用關閉工廠來解決公司面臨的困境。
如果只是單純的認為他在評價德國大眾的做法,那麼也就太天真了。要知道,德國的經濟支柱之一可就是製造業,大眾來了這一遭間接性就降低了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另外,如果說德國大眾此舉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其他的汽車產業也進入到倒閉潮,那麼就業問題、汽車產業的發展等等各方面就會接踵而至。
那麼他在這個時候提出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僅僅是讓大眾不要選擇關閉工廠?更何況就算他要求大眾不要關閉工廠,可當下競爭力不斷降低的大眾又該如何度過這個困境?接下來可能出現的連鎖反應又該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但當下再次把這個事情翻了出來,也不排除或讓歐盟咬住把柄,藉助這個活生生的例子進一步對中國的電動車企入局海外市場,提出更加離譜的要求。畢竟,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都不算大獲全勝,面子是爭贏了可歐盟依舊對中國電動汽車虎視眈眈。
或者換句話說,只要中國的電動汽車繼續往上發展,保持著絕對的優勢,那麼他們就不可能真正的對我們放下戒心。
對此,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歡迎對此進行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