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關稅問題,中歐已經進行了一輪交鋒,在長達兩個多月的交涉歷程里,雙方並未能就關稅一事達成共識。
此舉當即給相關中企敲響了警鐘。畢竟歐盟既然已經違背了世貿組織的規定對華強行加征關稅,再結合部分歐洲國家在俄烏衝突之後,沒收了俄羅斯海外資產來看,中企在歐洲的投資必須得慎之又慎,挑選好對象。
在這一因素的影響下,中企的行動十分迅速。據觀察者網11月12日報道,知情人士表示,一家主營業務為新能源汽車的中國企業,日前已經放棄了在波蘭與合作夥伴生產汽車的想法,而是打算將工廠搬遷到德國或者斯洛伐克。
中企取消新車生產計劃的原因,顯然與中歐貿易摩擦有很大關係,畢竟中方已經說過,支持歐盟加稅就不會獲得投資。而波蘭是支持歐盟對華加稅的10個歐盟成員國之一,德國和斯洛伐克等5個歐盟成員國,則反對歐盟加征關稅。
在中歐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企也需要考慮一件事,即波蘭的工廠正式投產後,波蘭政府以種種理由「強取豪奪」怎麼辦?除此之外,波蘭是支持歐盟對華加稅的國家,如果在這種國家投資建立新的生產線,就是與國家對歐盟基調不同步,隱性的損失遠大於紙面的收益。
在這種情況下,訪華回國後的斯洛伐克總理,或將因此迎來一份「天降大禮」。因為德國由於國內環境原因,製造業本身就在外流,中企赴德國建新車生產線,有些吃力不討好的味道。如果中企到斯洛伐克投資,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因為加強各方面合作,是兩國高層已經達成共識的事情。
事實上,斯洛伐克總理訪華期間表示,該國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還強調許多歐洲人並不樂見中國將電池生產轉移至斯洛伐克,但這對於斯洛伐克乃至整個歐洲都是有益的,斯洛伐克必須抓住這個機會,與中國這樣的合作夥伴攜手。
單憑他這一態度,就能發現斯洛伐克這個國家,在對華態度上還是比較務實的,而這正是中方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實事求是的講,中方並不指望歐洲國家有多麼「親華」,也不要求歐洲一定要在中美博弈里站在自己這一邊,只是希望歐洲國家在做決策時能以本國切實利益為首要考量,不要「為他人做嫁衣」,這就已經足夠了。
自從拜登上任之後,美國政府開始放棄特朗普時期「單打獨鬥」的遏華方略,轉頭拉攏盟友以對華施壓,歐洲成了拜登首要拉攏的對象。於是近年來歐盟、北約愈髮針對中國,比如今年的北約峰會上,各成員國共同發表了一份竭力指責中國的聲明;前不久歐盟外長博雷利訪日,與日本簽署了「安全與防衛夥伴關係協議」,公開插手台灣問題。
然而這真的符合歐洲國家的利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難令人相信8000多公里外的地緣政治能讓歐洲出現多大變故。以及在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高達1.2萬億美元的背景下,歐盟對華髮起「關稅戰」究竟有何正面意義。
所以,像是斯洛伐克這種國家,中方應妥善與其發展雙邊關係,壯大兩國關係;而像波蘭這樣投票支持對華加稅的國家,就該好好考慮一下深化合作的意義。至於新能源汽車工廠投資的問題,目前主動權還掌握在中企手裡,而不是那些等著建廠的歐洲國家。波蘭如果真的想吸引中國投資,最好做一些有助於增強雙方互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