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很佩服賀知章的文采。
長大後,自己也是詩中人。
大部分的70後,和祖輩的人生軌跡,大不一樣。
我們的祖輩,在經濟、信息、交通條件的限制下,一輩子在一座村裡,或者一座小城裡,一待就是一輩子。
多少人,臨死前幾天,還去勞作了大半生的田裡割草,在田埂上抽一根煙。
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完全打破了祖輩的生活模式。從初中畢業後,陸續離開老家,去外地打工、創業。
似乎是從農耕時代,穿越到了工業時代,接下來又到了信息時代。
很多同齡人以為,等自己老了,就回老家養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有人在老家建立了新房,老想著「萬一外地混不下,就去老家種地」;還有一部分人,在縣城買房,安排晚年的退路。
一晃,我們就五十多歲了,和退休的那一刻近了。慢慢發現家鄉根本不是退路。

01
富不還鄉的70後,慢慢多了。
我們和家鄉,有很深的感情。小時候跟著大人一起插秧,割稻子,挖紅薯等。
也會到山裡砍柴,田裡摸魚。
玩伴們一起嬉鬧,在村口的空地攻城、爬樹、跳格子等。
童年的記憶,滲透到了骨子裡。
成年之後,我們和家鄉,經歷了兩種感情變化。
第一,「望族留原籍,家貧走他鄉」。作為普通家庭的兒女,我們沒有很好的家底,外出求生存,是必須的。
就算是進廠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幾百塊,也比在家種地好。要知道,養一頭豬,收入也就幾十塊而已。
確實,外出謀生,讓我們逐步脫貧。到了三四十歲,也能在城裡買房,定居,讓我們的子孫都進城讀書,享受好的教育。
第二,「衣錦還鄉」。一些在外頭賺了錢的人,開小車回家,那是特別風光的。
過年過節,一群玩伴在一起,談論自己打工的經歷。你主動散一包幾十塊的煙,面子是有的。
現如今,我們發現,過年過節,很多同齡人不回鄉了。一些富起來的人,也不回來了。
他們的家業、事業,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效果。因而,他們以後,就是事業發展的地方紮根。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回鄉創業的人,多數是沒有結果的。畢竟,農業投資,見效慢,還要看天賞臉。長期在外打工的人,到鄉里創業,其實也是「隔行如隔山」,哪裡可以輕輕鬆鬆重頭來過?
繼續往後看,我們的兒孫,也多半在外地謀業。為了一家人互相關照,那我們回鄉養老,就不太現實了。

02
農村老家,是回不去了。
父母在的地方,就算千萬里,也要克服,要回去看看。
父母在,老屋就有煙火氣,也有無盡的牽掛。
當父母走了之後,老屋多半是說起來的。或者老屋給了某一個兄弟。
你再回老家,就變成了一個客人。
多年不回來,這老屋就銹跡斑斑了,門口也有了野草;老家的地也開始荒蕪,或者給了村裡的種植大戶。
一個村莊里,一大批人都不回來,那就顯得格外冷清。也就幾個留守 的老人,在守著老屋,互相關照。
很多老人,身體每況愈下,也不種地了。住在農村,卻要上街去買米。或者,兒女定期會開車,送過來。
假如你在老家住幾天,發現這裡網路信號不太好,也沒有什麼煙火氣,種地也特別辛苦。那就非常不習慣,自然就離開了。
如果你帶著孫輩到村裡,要讀書,學堂不在了;要去買零食,就要去幾里路之外的鎮上。村裡還有小賣部,但都是很低端的東西,你也怕過期、次品之類的情況。
如果你生病了,這衛生院,應該不在你家隔壁。大病的話,衛生院無可奈何,你得奔襲幾十里,起碼到縣城去。
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
此時的農村,和我們小時候的農村,不一樣。
而我們夢想著要回去的,是小時候的農村,不是現在的農村。這巨大的差異,讓人五味雜陳,有一種要逃離的感覺。

03
縣城生活,不是所有人的未來。
不能到農村老家,就在縣城安家好了。這是很大一批人的想法。
也有人,早就在縣城買了房子,裝修好了。
也有人,把父母安排到縣城,讓兒女的縣城讀書。
我們以為在縣城定居了,就可以長舒一口氣。大不了,自己外地干不下,就在縣城打工,也能混一口飯。
只有從外地回到縣城,待幾個月的人,就會知道,縣城的工作,真的難找。
我的家鄉,是湘南的某個地方,縣城裡的工資情況,大概如下。
超市,餐廳服務員,一個月兩千左右;小區保安,一千多;藥店員工,兩千多。
一份三千多的工作,就很吸引人了。
並且,基本上沒有五險一金。一個月休息兩到四天。
一部分工廠,是會繳納養老保險的。但是工資也是兩三千。
稍微好一點點的工作,你還得找關係,托熟人。
那些原本在鄉下的親戚朋友同學等關係,都被帶到了縣城。
你遇到什麼事情,總得去找體制內的熟人。而他們給不給你面子,另一回事。
再說一說讀書這件事。
縣城的學校,以前是人太多了。現在,發現人太慢慢少了。學校的門檻,不要你去擁擠了。
你還發現,送孩子去大城市讀書的家庭,越來越多了。尤其是成績好的學生家庭。
縣城裡,也許很多年,都沒有出一個清華北大生。學校,不再是你需要的「窪地」。
再說一說房子的事情。
城鎮化的腳步,前幾年,確實很快。房子也頻繁買賣。現在,房子有價無市的情況,慢慢顯露。
曾經在縣城買房的驕傲感,已經蕩然無存了。大家都有縣城的房子,一點都不稀罕。
事實上,你的兒女、孫輩,若要回縣城,那就是進體制內;若非如此,也大概率要去外面的大城市。畢竟,大城市的機會多,工作待遇也好一點。

04
70後,是一個跨越多個時代的群體。
半生已過,卻還在緊追時代,氣喘吁吁。
多少次夢回故鄉,以為故鄉是特別安穩的地方,能夠安放靈魂。
可是經濟條件、養老狀況、子孫發展的前景,讓你不得不重新布局。
太多的情感,相見不如懷念。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