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
近日,「華人博士流浪紐約街頭16年」的系列視頻受到廣泛關注。視頻中的孫博是蘇南小城江陰人,復旦大學物理專業本科生,畢業後選擇赴美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做了兩年左右的博士後,之後曾在華爾街從事過不到兩年的計算機方面工作,薪資較為豐厚,也已經成為美國公民(根據其自述)。考慮到孫的本科是少年班出身,與大部分學生還不太一樣,這分明是極少數天才才有的勵志劇本。
出現當前這種遺憾的情形,自然讓人感觸良多。最新消息是同在紐約的復旦同班同學和同鄉已經與他聯絡上,並已請他搬進了臨時住處。而江陰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也已經聯絡到紐約相關志願者小組,孫的弟弟也已經知曉哥哥近況,只是因為母親健康原因,尚不敢告知。
對於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旁觀者來說,孫在視頻當中自述稱,「我被孤獨幻想迷糊住了,我現在都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啊。(腦子裡充滿了)幻覺、幻想,分不清現實和虛構。慢慢就偏離了正常的生活,開始流浪」,尤其令人唏噓。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分不清現實與虛構可能是不少人的普遍感受。生活中這種只能苦笑的時刻還會有很多,只不過有如人上高台,腿總歸會發抖,本能地會抓住一個把手或者扶欄,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夠縱情自己的思想或者身體罷了。來自家人、朋友的關愛,或自己對子女的責任皆是這種羈絆。從這一點上去看,孫博在人生的某幾個關鍵時刻無疑是孤獨的。
至於孫博現狀的成因,有人認同他的自述,上世紀90年代,某大齡離異帶孩子的中國女子通過與他結婚拿到美國綠卡後,就和他離婚了。他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工作、生活都無法正常進行,人際關係也出了問題。也有人認為他應該曾在美某著名賭城沾染上了毒癮,導致後期出現幻覺,自身原因居多。但究竟是何原因導致,並不是重點。縱是天才,也難免有沉淪之人。筆者讀書時身邊也有類似走少年班之路的小城天才,他們對學習的專一、天賦,和對生活常識的「單純」與「無知」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讀書時有老師和家長的呵護,不會有什麼大的差池。而在步入社會,尤其是背井離鄉、身在異國之後,實在是步步驚心。時運不濟,普通人可能已習以為常,但對於他們當中的個別人,可能光憑自己很難渡過難關。
孫博能夠被國人關注,與其在視頻當中的談吐與身份之間的背離有很大關係,這也很符合部分網友「高手在民間」「大師在流浪」的執念。3年前,上海街頭的「流浪大師」沈巍同樣因此出圈,3年後不知道誰還記得這位大師?還尊稱他為大師?3年前拿著手機往圍觀人群里懟的路人,用紙板上粗體字向大師示愛的網紅,不顧大師衣服上的污垢、擠在大師周邊拍照的美女,不知道現在哪裡。與大師人氣一同消失的還有其當年直播賺的錢,據說都被網紅和粉絲借走,到現在都沒有一個人還。不過沈巍迄今也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大師,甚至不覺得自己讀的書多,他只是覺得別人讀書太少了。
同樣可以感知,孫博也與沈巍一樣率真、謙和,自己的日子過得再苦,也沒有想過主動去打擾別人。可以想像流浪的生活多麼艱難,但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如今面對類似的劇本,還是那句話,既然我們知道了,我們必然要向孫博施以援手,而且不能是三分鐘熱度。
文l蔣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