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Severn
編輯|S
近幾年,隨著世界多極化格局愈發凸顯、中美競爭陷入白熱化,「美國衰退論」不斷被提及。
曾經的超級大國,在大多數人眼中已然日薄西山,被中國取代也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談及美國時曾提出:「美國具有三大優勢,只要這三點尚在,就難以真正走向衰落?」
那麼,李光耀所認為的美國三大優勢,究竟是什麼?
人才虹吸優勢
首先,李光耀認為,美國所擁有的雄厚頂尖人才庫,是其強盛的最大底氣所在。
身為一個極其年輕的國家,美國的文明沉澱幾乎乏善可陳。
然而,從麥當勞到星巴克,從好萊塢到迪士尼,自從微軟電腦到蘋果手機,美國對全球的影響力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
而美國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高強度的文化輸出,核心秘訣就是人才優勢。
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人才的美國,頂尖人才幾乎遍布其的各個機構、行業、領域,且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批人富於智慧、勇於創新、樂於奉獻,他們是團隊的靈魂,是美國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
一個組織的發展上限和強大與否,往往取決於少數核心成員。
正如比爾·蓋茨所言:「如果拿走我手下20位核心成員,微軟將會變得無足輕重。」
比爾·蓋茨
縱觀美國的強盛之路,正是無數位偉人奇才奉獻了自己的智慧鋪就而出。
如福特的T型車,顛覆了世人對時空和交通工具的觀念;喬布斯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創新,開創了通訊工具的新時代。
正是因為頂尖人才的層出不窮,才造就了現如今強盛的美國。
值得深思的是,在一個歷史只有200多年、人口不過3.3億的國家,為何能湧現出如此之多影響全球的人才?
縱觀美國發展史,其頂尖人才優勢要歸功於健全的高等教育制度、發達的科技體制、繁榮的文化環境。
但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引才機制或許才是其人才源源不斷的根源所在。
引才本就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一個途徑,人才流動的過程是個人價值進一步實現、升值的過程。
長久以來,美國在招賢納才方面,顯然十分成功。
美國人向來鼓勵國外移民,每個時期都有不同力度的移民吸引措施與目的。
自由開放時期,美國大張旗鼓吸引外部人力資源,大批外國移民帶來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技術,這促成了美國工業化與經濟建設的開端。
後來隨著美國現代化、工業化的實現,移民政策日趨嚴格,移民法規開始對有技術專長者實施優先原則。
比如曾經的「排華法案」,就僅針對中國普通百姓,不限制中國學者和商人的移民。
再比如二戰前夕,美國對歐洲上流社會精英的接納,更是對優秀人才重視的體現。
再到後來,美國頒布了一系列政治色彩濃厚的難民條款,通過接納世界各地的難民,輕而易舉獲得了大批來自各個民族的優秀人才,並利用其智慧、技術推動自身發展。
經過幾個時期的演變,美國移民政策已形成十分完整的法律與政策體系,對全世界的人才產生了持續不斷的虹吸效應,並對美國各個領域的發展和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科技領域為例。
上世紀30-40年代,美國接納了一大批來自歐洲的流亡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費米、玻爾等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美國科學院的泰斗馮·諾依曼、泰勒等等。
這些頂尖人才的到來,直接撐起了美國科學界的一片天。
正如費米的夫人所言:「這些人青春洋溢、精力旺盛,他們慶幸自己逃脫了歐洲險惡的政治環境,因此十分珍惜美國的自由空氣,下定決心要融入這裡。」
美國人把「唾手可得」的人才進一步培養,為其各個領域的發展不斷諸如新鮮血液,以保持自身的不斷強大。
擁有全球最大規模頂尖人才的美國,實在難以想像它會走向衰落。
城市化發展奠定發達基礎
其次李光耀認為,美國城市化發展水平,為其強盛不衰奠定了基礎。
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始於20世紀初期,歷經一百年時間,美國人成功實現了城市化。
至20世紀末期,美國總體城市化率超過70%,目前更是達到83%左右,城市化水平全球領先。
而且,美國的城市化不同於一般拉美國家的過度超前,也不像亞洲國家的稍顯滯後,美國的城市化在自由市場經濟主導下完成,全程緊緊跟隨工業化,且做到了與各階段工業結構的同步轉型。
在工業化過程中,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向製造業流動,促進了人口的聚集,進而帶動了城市化。
與此同時,城市化也反過來支持了城市化。
所以當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完成後,城市化也隨之落下帷幕。
城市與產業的合理轉換和互相作用,顯示出美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極度協調。
另外,美國的城市化還促進了人力要素的平衡性流動。
城市化帶來的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工具普及、交通網路發展,推動了人口大規模的遷移。
站在區域性人力要素流動的角度,美國人口整體呈現從東北部、南部,向中北部、西部移動的趨勢,這使得美國人口在地區分布上實現了基本平衡。
目前,美國西部、東北部人口佔據總人口的20%,南部和中北部則各佔30%。
這從側面體現出,美國工業化、城市化也由初期的不均衡,逐漸走向了一個均衡的過程。
人口區際流動過程與美國城市化從分散走向均衡,剛好取得了一致,這表明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現狀相對穩定、良好。
再者,美國的城市化與歐洲各國大相徑庭,其進程很少受到外生性、偶然性因素干擾,比如戰爭、自然災害、政權更迭,而是源於其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美國各區域城市化發展來看,建國之初其經濟活動集中在東北區域,商業貿易為東北開啟了城市化進程。
內戰後至20世紀20年代,中西部成為新的工業產區,城市化也發展到鼎盛階段。
60年代以來,高科技和第三產業的崛起,促進了太平洋沿岸經濟崛起的同時,也帶來該區域的告訴城市化進程。
在區域發展的幾個階段中,美國的城市化發展無不體現出內生性特點。
儘管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法規起到了輔助作用,但真正主導其城市化進程的因素,還是諸如產業結構改善、基建完善等內生因素。
而內生因素主導下的城市化,後續發展勢必更加穩定。
有了發達、穩定的城市化做支撐,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底子」就會在,走向衰落也就難上加難。
地緣優勢無法否認
最後李光耀指出,美國的地緣優勢,也是其長盛不衰的一大保證。
地緣環境與一國的發展與強大息息相關,且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輕易改變自身的地緣位置與環境。
地緣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上限。
而幸運的是,美國人的地緣環境可謂是的得天獨厚,尤其是在地緣安全方面。
從位置上看,美國本土左右瀕臨兩大洋、上下與加拿大、墨西哥接壤,此外還有深入太平洋西北部的阿拉斯加、深入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以及在加勒比與太平洋遠海的多處島礁。
如此優質的地緣環境,註定了美國不會泯然於世界舞台。
美國崛起之前,太平洋與大西洋宛若兩道「護城河」一般,護衛著美國的國家安全,使其免於遭受強國的侵擾。
因此,在美國獨立的兩百多年間,除1812年爆發過一場美英戰爭、本土受到過襲擊之外,其餘時間一直相安無事。
而當美國發展壯大之後,兩大洋又成為美國推行全球霸權、走向對外擴張道路的途徑。
通過太平洋,美國人將手伸向了弱小的遠東和亞洲。
1844年,美國迫使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中國國土從此多了一方殖民者。
1854年,美國海軍艦隊轟開日本國門;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的爭鋒結束後,菲律賓也被美國收入麾下。
時至今日,美國仍在跨越太平洋控制著日韓等遠東和東南亞國家。
與此同時,大西洋則成為美國向歐洲輸送影響力和霸權的捷徑。
一戰後期,美軍正是通過大西洋源源不斷登陸歐洲戰場,並改變了一戰戰局,美國也自此向世界舞台中心邁進了一大步。
二戰後,大西洋更是成為美國的主戰場之一。
通過掌控大西洋的航運,美國擊潰德國、取代英國,成為西方陣營的霸主。
另外,美國的地緣安全環境優勢,還表現在美國長期處於弱鄰國狀態,沒有強敵爭鋒、侵略的困擾。
北面的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都遠遠無法與美國媲美。
而世界上其他強國,無不糾纏於複雜的周邊鄰國關係。
如此安全無虞的地緣安全環境,註定了美國退可自保、進可建立全球霸權。
即便美國國力日漸衰微,僅憑如此優良的地緣位置,其他國家也難以對其形成較大威脅。
結語
近些年美國的勢弱已是事實,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面對美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我們仍舊不能放鬆警惕。
更何況,美國還遠沒有「瘦死」。
龐大的人才儲備、發達穩定的城市化水平、優良的地緣環境,這些都是美國維持強盛的底氣。
或許正如李光耀所言,在這些因素消失之前,美國的衰落恐怕遙遙無期。
但與此同時,美國也存在政體結構鬆散、族群分裂、國內動蕩不安等諸多劣勢。
未來的美國究竟如何,誰也說不準,畢竟事在人為。
參考資料
- 林宏宇.支撐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四大優勢[J].領導文萃,2016(14):34-36.
- 中央黨校赴美學術代表團課題組,田玉珏.美國城市化的主要特點及啟示[J].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7(08):103-105.
- 王傳興.美國政治思潮的歷史沿革和當前態勢[J].人民論壇,2021(3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