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據法國《回聲報》網站11月1日報道,瑞典計劃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建「吸碳器」。
斯德哥爾摩能源公司熱電站大樓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舊的煤電站為整個首都中心供電供暖,2016年被只使用生物質燃料(木材殘渣)的發電站取代。
斯德哥爾摩能源公司研發總監法比安·萊夫欣解釋道:「關閉煤電站後,我們每年減少了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擺在面前的新挑戰是在回收熱量的同時捕獲二氧化碳排放。這是一個良性項目,因為生物質產生的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相比是「綠色」的)一旦被捕獲並埋葬,就可以被視為負排放。這可能會催生一個新市場,向仍在造成污染的工廠出售負排放,從而實現碳中和。
這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這項技術既新又貴,而且由於其能源成本高、監管框架不完善,本就備受爭議。一些環保組織稱這是個圈套,認為首要任務是立即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斯德哥爾摩能源公司建立了一個試點項目(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該項目自2019年以來一直吸引著整個歐洲的關注。歐盟創新基金投放了1.8億歐元,用於進入下一個階段:建造一座二氧化碳捕集廠,並定於2027年完工。
法比安·萊夫欣解釋說:「我們想製造一個吸碳器,就像吸塵器一樣。」從熱電站收集的二氧化碳經碳酸鉀處理後將被壓縮,然後被轉化為流體,用船從碳捕集廠附近的橋上運走,存入地表以下3000米處的多孔花崗岩中。挪威、丹麥和冰島是第一批提供這種埋藏地點的國家。
萊夫欣繼續說:「如果我們開發出這種裝置,到2050年在全球建造600個工廠,就可以出售相當於5.2億噸的負排放量。」這是抵消一部分化石燃料仍在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並將催生一個可以購買負排放的「自願碳市場」。(編譯/趙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