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之後,有些個小可愛們又開始假模假樣地學人搞起了科普,又要按著我們的腦袋,要我們跪下來,對著西方那套所謂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三跪九叩、頂禮膜拜。
小可愛們的這些酸言酸語表達的無非是一個意思:歐盟調查我們是有依據的,做錯事情的是我們中國。
是嗎?是這樣的嗎?你們要這麼說那我可就不困了啊,大周末地也得爬起來和你們好好肝一肝。
9月6日,綽號「獨眼龍」和「海盜船長」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在2023年度的慕尼黑國際車展上撂下豪言,宣稱德國政府將掏出11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541億元作為補貼,用於扶持德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一周之後,也就是9月13日,綽號「美利堅殖子」和「閑人馮大姐」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年度咨文演講時甩出狠話,宣布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
朔爾茨前腳才宣布了對德國電動車產業的千億補貼計劃,馮德萊恩後腳就嚷嚷著要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這兩條新聞連起來看,就突出一個荒誕和詭異。這也就是很多小可愛們眼中的「做什麼都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的西方,如果換作是中國,那我估計我們的輿論場上現在早就打得腦漿子都冒出來了。
有些事就算我不說相信各位同志和朋友應該也清楚,哪怕這都2023年了,哪怕東升西落的趨勢已經如此顯而易見了,但我們有些人卻好像還是只小聾瞎一樣,對於客觀世界的變化始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他們仍然對西方自我標榜的那套道德觀、對西方自我吹噓的那套價值觀,存在著極為嚴重的認知錯誤,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似乎還在相信著,相信著美歐是一群體面人,相信西方會像他們自己宣稱的那樣體面。
現在好了,他們所謂的西方體面人如今主動出來打他們的臉了。「獨眼海盜」打左臉,「美國殖子」打右臉。這倆耳光的勁兒我看還都挺不小的,也不知道挨了這頓打的人能不能清醒一點了。
我不知道大家都是如何看待朔爾茨和馮德萊恩這幫西方政客在歐盟大舞台上表演的這場二人轉的,反正我從中是感受不到有絲毫的體面和規矩可言。我覺得他們的囈語就好像我們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的那種明顯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搞笑對白:「你們到柏林來,必須把你們的電動車專利給我摘掉!否則指定沒有你們中國電動車廠商的好果汁吃!」
裝什麼裝?還擱那兒裝呢?中國和美國、中國和歐盟,大家在經貿領域的衝突都持續多長時間了?早在我們的電動車開過去歐盟市場之前就存在了,那為什麼這些矛盾直到現在才激化呢?因為我們和西方的攻守之勢變了啊,以前都是他們過來打我們,我們只能抱頭挨打,現在輪到我們過去打他們了,他們招架不住,耍賴了唄。
這其中沒什麼複雜的門道,說白了就一個邏輯:當美歐他們自己的產品在技術上領先的時候,他們就要求我們中國尊重他們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而當他們的產品在技術上跟不上趟了,落後了,打不贏我們的中國競品了,那麼他們原本所堅持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也就通通不作數了。
不光是電動汽車啊,智能手機也這樣啊,不信瞧瞧華為;高鐵和核電站也這樣啊,不信瞧瞧我們在英國被這幫臭破落戶給折騰得那一地雞毛。
西方人這叫什麼?這就是典型的明明自己就從事著服務業,卻偏偏還要向世人標榜自己是個干建築業的。雙重標準玩弄到了這種地步,老臭不要臉了屬於是。
狗屁「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那就是西方在佔盡優勢時用來給自己那難看的吃相遮一遮醜的餐巾而已,你還真當它們是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金圭玉臬啦?人家那是在PUA你呢,你還上趕著鑽進去啊?賤不賤吶?
再說了,就算是祖宗之法那又怎麼了?那是我們的祖宗嗎?不是我們的祖宗你也上趕著給人家燒香磕頭?賤不賤吶?就算是祖宗之法那又怎麼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就算是祖宗之法那也得順應時代潮流,否則就應該像我們當初腦袋後頭那根辮子一樣,該剪也得剪掉。
我們的辮子是早就剪了,可西方人的還懸在心底里呢。一群蓄辮子還能蓄出優越感來的人,有什麼資格指著我們的鼻子教育我們什麼是「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
在過去幾年來,有一些外媒的刀筆吏曾先後在輿論上批判我,說我是「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說我「在中國輿論散播仇視西方的言論」。那幾個供職於外媒的華人記者,中國籍記者,連皮膚顏色都還沒換呢,就著急忙慌地寫文章抹黑我。這幫人或許會覺得自己是向西方獻媚呢,可在我們中國老百姓的眼裡,說到底也不過是沐猴而冠的獻醜罷了。
事都是美歐做出來的,作為中國人,作為受害者,我們連重複說一遍美歐乾的事情,也不行嗎?
我想說,真不是我故意揭美歐的短。就西方人這些年來乾的那些個「既當又立」的事,我覺得但凡還是個正常人,都會感到不舒服的。我不是原因,我是結果。我不是在主動進攻,我是在被動防禦。不是我創造了這種現象,而是這種現象創造我。我是廣大中國網民胸中擠壓多年的對西方主導下的不公秩序的怨氣的具象化,我是一種應激之後的防禦機制。
你們可以嘗試著把我批倒批臭,但那樣依然無助於改變這種現象。因為就算沒了我孤煙暮蟬,只要西方主導下的不公秩序仍然存在,到頭來也還是會有其他人繼續我現在的事業的。
因為正義是殺不完的。
說回「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這件事。其實只要是對相關議題有了解的同志和朋友,或多或少應該都知道。為特定產業提供補貼補助這原本就是各國政府產業政策的一種常態。
我在這裡舉個例子。在川普任內,他大搞「製造業迴流美國」。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項目,就是富士康去美國威斯康星州投資建廠。
最初,富士康和美國達成的協議是: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工廠總投資額達到100億美元,帶來13000個工作崗位。川普政府當時承諾郭台銘,美國聯邦和威斯康星州政府會給富士康提供包括土地、財稅等環節,合計共41億美元的財政補貼。
我就想問一句,這算不算美國政府對富士康進行產業補貼的鐵證?
當然我們也知道,現在這個投資案已經徹底黃了。美國想讓富士康先做完投資,富士康想提前就拿到美國的財政補貼,兩邊都想白嫖,青丘女帝和妲己掰頭,打成了平手。
但那都是後話了。
可反過來說,如果當初這事兒要是成了,美國政府此舉又會對全球手機產業鏈造成什麼影響呢?富士康降低了成本,和富士康一樣生產蘋果手機配件的企業會被富士康按在地上摩擦。蘋果手機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
按照美歐的邏輯,我們中國是不是也應該針對富士康和美國的投資協議,發起針對富士康的反補貼調查?發動對蘋果手機供應鏈、對蘋果手機的反補貼調查?
我再舉些別的例子。美國我們都知道,有一些大公司稅率很低,比方說那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美國政府都是有扶持政策的。
減免的稅收,相對廉價的土地,這不就是美國政府給這些企業的補貼嗎?按照美歐的補貼調查的邏輯,其他國家都能對這些美國互聯網公司在當地的分公司進行罰款了不是嗎?
和富士康赴美投資案類似的,台積電不也去美國投資建廠了嗎?一樣的廉價土地、一樣的稅收減免,一樣的扶持政策,按照美歐的補貼調查的邏輯,如果我們中國對台積電、對美國晶元產業鏈啟動反補貼調查,美歐又會說什麼呢?
總而言之一句話,美歐真正的價值觀其實是另外一句話:有些事他們能做,但中國不能做;美歐認為,高技術、高利潤的產業只有他們可以做,他們不願意中國涉及其中。
從華為到國產大飛機、從一帶一路全球基建到中國電動車,美歐對中國產業的打壓邏輯都是如此。美歐眼中最好的中國,就是過去做襯衫,做襪子換波音客機的中國。
面對這種局面,我們中國要在科技上保持創新動力的同時,也要在經貿領域敢於反擊。
華為就是最好的例子。從川普在白宮簽署了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關稅的備忘錄開始,到8月29日華為Mate 60 Pro無預警發售,整整1880天,華為成功突破美國技術封鎖。
2011年8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訪華期間,殲-20首飛;2023年8月29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期間,華為Mate 60 Pro發售。
2021年9月25日晚,孟晚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2023年9月25日,華為將舉辦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
什麼叫做亮劍精神?這就叫亮劍精神,這才叫亮劍精神。面對強敵的挑釁和阻撓,我們要是連起碼的亮劍精神都沒有,連和他們拼一下的膽子都沒有,那我到頭來大概率就只會落得一種下場: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就是奴隸!」
我不要當這樣的奴隸,我們中國人都不要當這樣的奴隸,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不要當這樣的奴隸。敢於鬥爭才能敢於勝利。如果鬥爭是通往勝利的唯一途徑,那就將我們同他們的鬥爭進行到底吧!
看看這幾天蘋果的股價就知道,華為的突破有多成功。蘋果股價那是天天跌,連iPhone 15發布會都救不起來,發布會第二天繼續往下跌。
市場就這麼大,高端市場我們中國不去競爭、不去佔領,那美歐就永遠都會比我們過得好。
風起於青萍之末。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歐美等發達國家可以,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不可以」的西方一元論時代,應該結束了。
在今天這期內容的最後,我還想再補充一段題外話,同時這也是一段小插曲。在馮德萊恩近期發表歐盟年度國情咨文演講的過程中,當時正台下坐著的、本該對她的演講全神貫注的歐盟內政事務專員伊爾瓦·約翰遜不僅沒有側耳聆聽,反倒還對馮德萊恩的侃侃而談表現出了極度地不屑——當著在場媒體的鏡頭,這位伊爾瓦·約翰遜大媽判若無人般地織起毛衣了。
伊爾瓦·約翰遜在馮德萊恩演講時當著她的面織毛衣的這個舉動,讓我不禁想起了10多年前曾經在中國互聯網上流行一時的一首網路民謠——《織毛衣》。據說這首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的一首市井小調,最初的作詞是誰,現在已經無從考察。但因為聽起來很上頭,所以後來吸引了很多音樂人在原歌的基礎上二次創作,從而讓這首歌在2010年前後一度火出了圈子。其中比較具有代表的二創作品,當屬張瑋瑋、盧中強、李志、路童和毛衣哥等獨立音樂人所演唱過的版本。
我個人最鍾愛的則是張瑋瑋版的《織毛衣》。這首歌我到現在至少有13年沒有再聽過了,如今當耳邊再一次響起那曲熟悉的旋律時,我的心境和當年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還是會感慨,但已不是為賦新詞,不是為我自己,不是為兒女情長,也不是為當著馮德萊恩的面織毛衣的伊爾瓦•約翰遜。而是為借物言志,是為大家,是為國家前途,是為那個演講無聊到了旁聽的伊爾瓦•約翰遜寧可選擇織毛衣的馮德萊恩,以及那些個至今不肯迷途知返的潤人殖子。
國內的潤人殖子還在給歐盟的馮德萊恩織毛衣,而歐盟的馮德萊恩則在給美國政府織毛衣。此時此刻,我應該點一首張瑋瑋版的《織毛衣》應應景,既是作為本期內容的結尾,同時也是送給中國的馮德萊恩,還有歐盟的潤人殖子們的寄語:
青青芳草地。
你愛上一個傻逼。
傻逼卻不愛你。
你比傻逼還傻逼。
啦啦啦哩,啦啦啦哩,啦哩啦哩,嘞啦嘍。
嘞啦啦嘞,哩啦啦嘞,啦哩啦哩,嘞啦嘍。
青青芳草地。
你愛上一個傻逼。
傻逼卻不愛你。
你比傻逼還傻逼。
啦啦啦哩,啦啦啦嘞,
嘞啦啦嘞,啦啦啦嘞。
你還給傻逼,織毛衣。
啦啦啦哩,哩啦啦哩
你還給傻逼,織毛衣。
你還給傻逼,織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