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k」按照一毛錢一條的價格給我「料子」,然後我再按照2毛5到3毛的價格在QQ群出售。
他的數據是哪兒來的?
他說是抓取到的。
這是一段發生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西區派出所的對話。2022年6月,該派出所接到一家電商公司報警,稱其平台商家的客戶信息遭到盜取。8月4日,犯罪嫌疑人吳某被抓獲。
顧客在店內消費後
頻繁接到境外來電
馬某經營著一家賣日化用品的網店,生意不算多紅火,但回頭客不少。2022年6月初,他突然收到一位顧客留言:「老闆,我前幾天在你家買完東西,就一直接到境外詐騙電話,什麼情況啊?」馬某一開始不以為意,斬釘截鐵表示自己店裡的顧客信息是絕對保密的,順口寬慰了顧客幾句。可接下來的幾天,他陸續收到好幾位顧客反饋,都表示在他的店鋪消費後,就接到了境外來電。馬某頓覺不對,立即將這個情況反映給了電商平台。電商平台在進行技術分析後,發現馬某的網店後台訂單數據訪問出現了異常。
網店後台是店主掌握出貨訂單的重要途徑,後台包含消費者的姓名、聯繫方式、收貨地址、訂單編號、商品明細等信息。通常馬某的網店後台每日瀏覽訪問量為10次左右,但在6月7日,該後台的訪問量突增至22000餘次。隨後,店鋪的消費者就接到了境外詐騙電話。電商平台認為,這極有可能是有人利用爬蟲技術違規批量抓取了網店的訂單數據,進行非法活動,於是果斷報警。
經過排查,公安機關發現除了馬某的店鋪外,在同一時期平台上還有多家網店後台均出現了訪問異常的情況。是巧合還是人為?如果是人為操作,那這些網店是如何被「選中」的?在進一步了解分析時,網店經營者們此前的一個共同舉動引起了偵查人員的注意——他們都曾點擊過「去除差評、提高評分、申訴違規」的相關廣告。
網路版「螳螂」與「黃雀」

吳某發布的廣告。
「專業處理差評、提高評分、違規申訴,需要的老闆+V……」2022年6月6日下午,馬某正在發愁怎麼提高店鋪評分從而更好地吸引顧客。就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個陌生人私信發來的廣告圖片,上面赫然寫著提供「刪差評、刷好評」等服務。鬼使神差地,他添加了對方微信。
「老闆,要刪除差評嗎?專業提高店鋪評分!」吳某很快就通過了馬某的好友申請。在他的引導下,馬某開通了其所在電商平台旗下的一款App,這款App可以用來查看店鋪的訂單信息。

吳某的部分聊天記錄。
「您開個客服子賬號給我們技術部門,這邊讓技術去直接整理出來。」馬某按其所說,開通並提供了子賬號。原本以為自己會等來店鋪評分上升、新客湧入,沒想到卻等來了顧客投訴。
事實上,吳某是以「刪差評、刷好評」為幌子,騙取各網店後台的賬號密碼,並轉給上家「小k」。「小k」對這些網店客戶的下單情況進行扒取,繼而獲得顧客的個人信息。吳某通過掛VPN、使用海外通訊軟體等方式,從「小k」處以1毛錢1條的價格購買大量「料子」(即公民個人信息),再到QQ群,以2.5毛錢至3毛錢一條的價格出售。用不了多久,在這些網店消費過的顧客,手機上就會響起境外來電了。


吳某等人交流話術。
經查,2022年3月至8月間,吳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共計 70 余萬條。經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2023年3月24日,被告人吳某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四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6萬元。
同時,海淀區檢察院向涉案電商平台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其督促和引導商家誠信經營、提高商家信息安全防範水平責任、建立數據安全事件的預警與懲戒機制。該電商平台收到檢察建議後高度重視,立即整改,已取得良好整改效果。
檢察官提醒
網路世界不能肆無忌憚,侵權行為並非法不責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三款,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以身試法者
法律絕不允許違法行為沿著網線滋生
以身試法、通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牟利者,切莫因網路的隱蔽性、群體性便肆無忌憚,法律絕不允許違法行為沿著網線滋生。
➤網店店主
唯有誠信才是「流量密碼」
投機取巧,早晚「翻車」。「刷單」「控評」,網友一看便知,唯有誠信經營才是「流量密碼」。
➤電商平台
築起消費者隱私數據「防火牆」
各電商平台應加強網路安全建設,只有築起消費者隱私數據保護牆,才能從源頭杜絕公民個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