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一句句振奮人心的演講詞,訴說著有溫度、接地氣的重慶故事,他們用鏡頭和文字見證記錄著重慶每一個不平凡的時刻。

9月5日,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上游新聞、南岸區委宣傳部、重慶工商大學承辦的重慶市第十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在重慶工商大學南岸校區千人劇場舉行。經過初賽、片區賽的激烈比拼,來自全市新聞戰線的16名新聞工作者進入決賽,他們用心用情講述在新聞一線親歷親見親為的動人故事,展現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擔當和情懷。
他們用鏡頭文字見證記錄不平凡
「一年前,我從北京來到重慶,作為一名外地人,採訪過的每一名重慶人都讓我難忘。」在決賽現場,重慶日報記者賀子桓以《「二饅頭」的騎士精神》為題,講述了自己採訪北碚山火摩托車手張俊的故事。他提到,網名「二饅頭」的張俊,是北碚區一個摩托車培訓中心的教練,也是一名擁有近50萬粉絲的自媒體博主。山火之際,張俊通過自媒體召集摩托車志願者,不畏艱險,帶頭在煙塵四起的隔離帶上運送物資,這讓賀子桓震撼不已。當他再次見到張俊是在摩博會上,張俊愛好摩托車,把愛好變成事業,從這份事業里獲得人生價值,這也是一種高貴無私、值得頌揚的「騎士精神」。

「我曾採訪過『當代愚公』老支書黃大發、最美輔導員曲建武、排雷英雄杜富國、英雄機長劉傳健等數十位時代楷模、道德模範、『中國好人』。」賀子桓說,這樣平凡人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在各自崗位上閃光,也激勵著自己不斷向前,他將帶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去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
重慶戰山火的故事,同樣感染著上游新聞攝影記者周瑄,他所講述的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
「當我再次看到這張照片,我的耳邊似乎還能聽到樹枝燃燒噼里啪啦的聲音。」去年,高溫山火牽動著重慶人民的心,作為攝影記者周瑄與同事一同前往山火現場,氣溫超過40度,空氣中瀰漫著燒焦的味道。「馬上需要一批志願者上山……」當聽到這句話時,現場伸出了無數雙手:「讓我去,讓我去!」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周瑄用鏡頭記錄這些畫面。周瑄說,拍下「星火長城」時,左邊是紅色山火,右邊是志願者血肉之軀組成的「星火長城」,鏡頭裡的畫面讓人震驚。在周瑄看來,山火撲滅了,他心中的「火」一直未滅,這道新的「長城」,築在了他的心裡,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職業理想和光榮的使命。
精彩的演講向現場觀眾傳遞著溫暖而堅定的力量,現場不時響起陣陣熱烈掌聲。
他們牢記初心使命講好重慶故事
決賽現場,選手們聲情並茂地講述著一個個「沾泥土」「帶露珠」的鮮活故事,展現了全市新聞工作者記錄時代步伐,講好發展故事,傳播重慶聲音的初心使命。
在位於南岸區的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由一群特殊的孩子組成的揚帆管樂團,他們登上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舞台,向全世界演奏出動人的樂聲。

決賽現場,南岸區融媒體中心記者王蕊以《十年拾光》為題講述與孩子們的故事,在她15年記者生涯里,有10年時間和這群孩子連在一起。
「十年時光里,在我的鏡頭中,我讀到了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讀到了孩子們對生活的自信,感受著揚帆管樂隊向上向善的力量。」王蕊說,未來很長,在下個十年,下下個十年,她將用自己的鏡頭,去記錄更多燦爛的笑容,更多前進的故事。
進入新聞行業的第10年,華龍網記者余志斌用兩封信講述十年追光路,一封是他寄出的轉專業申請;一封是他收到的感謝信。

「感謝你客觀公正的報道。」一封來自江西鉛山的信表達了深深的謝意,今年1月,余志斌前往江西鉛山尋找離奇失蹤胡鑫宇的真相,他客觀理性的報道,讓輿論得到平息,也慰藉家人的心。
十年追光路,余志斌時常會想起轉專業申請書中的那句話:「我對新聞的感情已經不單單是一種熱愛,它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夢想,一種指引我前進的力量。」
上游新聞記者陳竹將巫溪大山裡老百姓修路的故事帶到了現場。故事主人公是巫溪縣中梁鄉石鑼村原黨支部書記匡後明,石鑼村被當地人稱為「掛」在懸崖上的村子,2000年以前,這裡大量藥材、牲口無法變現,甚至村民急病也抬不出去。

於是,匡後明下定決心,帶著村民們集資修路,克服重重困難,硬是在懸崖上摳出一條路。
作為巫溪人,了解到石鑼人修路的故事,讓陳竹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她希望通過文字和影像資料,展現貧困山區老百姓戰天鬥地的精神,讓這種精神被銘記、被發揚。
這3名優秀選手被推薦參加全國賽

經過激烈的角逐,來自北碚區融媒體中心田濟申和南岸區融媒體中心王蕊獲得一等獎;重慶日報賀子桓、當代黨員馮驛馭、開州區融媒體中心郎雪娟獲得二等獎;華龍網余志斌、巫溪縣融媒體中心譚凱驪、三峽融媒體中心劉婷茹、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王炳瑜、重慶廣電集團(總台)第1眼新聞丁君軍獲得三等獎。
此外,經過評委集體商議推薦,推選出3名優秀選手參加全國比賽,他們分別是南岸區融媒體中心王蕊、重慶日報賀子桓、開州區融媒體中心郎雪娟。
上游新聞記者 李舒/文 實習生 殷茂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