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還能夠保住嗎?的確,看到鄱陽湖的演變過程,已經讓很多人感到焦急了。
而在今年5號颱風「杜蘇芮」路過之中,我們看到了鄱陽湖的水位上漲,但強度也不是很大。

所以,關於鄱陽湖的未來,這也是讓很多人感到擔心,而關於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再次熱議得點,那到底有沒有必要修建呢?下面我們就一步一步地來看看。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沒水!颱風都難解
沒錯,在7月的時候,關於鄱陽湖的水源變化,也是讓我們感到驚訝,本身屬於雨水較為豐富的時候,但是卻出現了沒有水的情況。

在7.20時段,根據對鄱陽湖的水位變化來看,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這意味著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2023年也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年份,較原最早出現年份提前了17天,所以,又乾枯了,這肯定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而從背後的原因來講,就是我國長江流域,鄱陽湖本身的水源供給減少了,自身主要的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變少。
所以,兩個方向都沒有水,那必然也就沒有辦法保持水位穩定性的發展。然而,我們以為5號颱風「杜蘇芮」在登陸我國之後,可以帶來一部分緩解。
但是,從鄱陽湖的水位改變情況來看,完全也是不值得一提,只出現了微妙的上升,所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乾枯,颱風都難解。

而根據歷史性的記載也可以看到,水位低於12米是鄱陽湖的枯水期,一般為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而7月上旬至8月中旬實際上應為鄱陽湖的豐水期,很顯然,今年又是出現了反差的情況,鄱陽湖的水位只能算是一個平均的狀態。
然而,這可能並不是最為擔心的,最為擔心的可能在後面,未來的鄱陽湖有可能是最為令人擔憂的。

專家:鄱陽湖或消失
沒錯,從歷史性的來看,鄱陽湖在唐代面積達到最大,約為6000平方公里。上世紀50年代初,最大面積約為5000平方公里,後來受圍墾的影響,鄱陽湖面積大約為4000平方公里。
而現今的鄱陽湖也是出現了大面積的縮小,在去年出現了枯水位的情況,在今年也是如此。

就如「豐水期反枯」,加上從鄱陽湖的本身性質來講,由於鄱陽湖的自身變化因素,水多,水少都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改變,季節性的影響可能較大,它屬於過水性、季節性、吞吐性的淺水草型湖泊,因此湖泊可能發生演變。
所以,我們看到《央視》發布了一篇消息指出,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江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年華介紹——鄱陽湖未來可能會消失。所以,這樣的話,那這意味著鄱陽湖也就徹底不存在了。

不過,專家認為,鄱陽湖消失之後,也會形成新的湖泊,比如人工攔截後形成的萬安水庫、廬山西海等,所以,這相當於是存在了「周期性」的轉變過程,湖泊也隨之改變了。
當然,最終鄱陽湖徹底消失,倒是沒有說明一個時間節點,只是,鄱陽湖在氣候變化之下的影響因素的確是非常明了。

去年的鄱陽湖出現嚴重的乾旱或者說長江流域出現嚴重的乾旱,其實氣候就是根本因素之一。
而未來這樣的趨勢從氣候上來講,也只會更加的強烈,因為全球變暖還在持續。我國也公開指出了,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3℃,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第六高值,這還是在我們說得「罕見三重拉尼娜現象」之下發展出來的。

所以,這樣的改變必然也會增強我國氣候模式的改變,鄱陽湖的改變,至少在鄱陽湖的乾旱之中,氣候因子是最為主要的。
所以,要想緩解這種狀態,可能我們要從氣候上來想辦法。但是,改變氣候又不是一個人國家說了算,需要世界各國一起才行,不然也不至於我們說的全球變暖也沒有任何緩解。
那建水利樞紐能保住?
其實,針對鄱陽湖的改變,相應的熱議方式還是不少,最為典型的無非就是我們說得「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但是這個方案一直都在熱議之中,一直沒有定下來。
的確,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的確可以改變鄱陽湖的水源問題,在豐水期的時候可以適當進行調度,然後來維持水源的正常發展。

同時,在枯水期的時候,也可以維持平衡,讓鄱陽湖「過渡性」的水源成為了可控的模式,這看上去似乎有道理。
然而,建設鄱陽湖對本身的鄱陽湖性質也會帶來改變,同時還會影響鄱陽湖的生態系統,這就是爭議得大問題。例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曾經披露了幾個關於生態的問題:
工程阻擋長江江豚和的魚類生存遷徙,將永久性地改變眾多江豚和魚類在長江流域的生存
工程改變鄱陽湖水位波動的生態過程,將從根本上改變候鳥、底棲生活等所依賴的生態動力機制
工程導致水流水溫發生改變,進而導致魚類產卵場、藻類、底棲生物種群等基本生物量和棲息地的改變。
等等,這些的改變的確也是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局面,所以,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的問題,其實一直都是受到爭議的,因為無法達到一個「中間點」。

那可能很多人會說,專家不是說鄱陽湖可能消失嗎?那最終的生態如何談?這個的確也是,但是鄱陽湖的演變也會帶動生物的演變,算是同步進行,其實從反方向來講,這也不違背自然的自動調節。
而修建水利樞紐的確可以直接性的改變,具有「快」的特性,這又不一樣。

所以,依靠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來保住鄱陽湖,從理論上來說,的確可行,但是生態的問題也會帶來影響,這也是一直在建與不建之間最大的問題,爭議20年左右了,這也沒有什麼結果,到底未來是建,還是不建,可能需要更多的評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