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打壓中國,美國是變本加厲,又連續三次出手,對中國發難。可以說,中美在多條「戰線」上的對抗正在加劇。
美國第一招是,計劃限制中國企業使用美國的雲計算服務,該限制政策要求亞馬遜、微軟等美國企業在沒有獲取政府的許可之前,不得向中國提供雲計算服務。
美國之所以採取這個限制措施,是因為在此之前,美國商務部計劃要求英偉達等晶元製造商,只有在獲得政府許可證的情況下,才能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晶元,這個計劃讓美國政府變相阻斷了中美的AI晶元交易。不過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工智慧的訓練雖然是以相關先進晶元為載體,但歸根結底,AI訓練需要的只是晶元所帶來的計算能力,只要能實現計算,人工智慧就能得到訓練。
美國總統拜登(資料圖)
於是,從「雲」上實現計算也成了一個AI訓練的可選項。在美國政府看來,雖然阻斷了中國獲取AI晶元的渠道,但中國依然可以藉助採用先進AI晶元的美國雲服務商,而不用購買任何晶元,就能完成AI訓練。因此,美國才又考慮下達這個限制雲服務的禁令,以此補上圍堵中國AI晶元的漏洞。
不過,美國顯然是「想多了」,畢竟,拿2022年的數據來看,中國雲計算的市場份額的64%掌握在中國公司手裡,它們已經搭建好了國內雲服務體系,並不依賴也沒想過要依賴美國的雲服務商。
亞馬遜是佔據中國市場份額最多的美國雲計算服務商,不過這個數字也僅有8.6%,美國想通過限制雲服務打壓中國AI,並不會收到什麼效果。這隻能說明,美國在科技封鎖中國這件事上越發極端,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而美國對中國的打壓絕不止是「晶元戰」,除了雲服務,美國最近還在文化、旅遊上對中國連連出手。在文化上,美國國防部宣布,將不對那些為了能在中國發行電影而遵守中國審查制度的製片方提供幫助和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美國好萊塢靠近中國。
美國好萊塢是舉世聞名的電影中心,但卻被五角大樓推向中美博弈的「戰場」
美國之所以對好萊塢施壓,是因為雖然美國電影藉助中國打開了市場,獲取了巨大利潤,但與此同時,許多好萊塢從業者為了迎合中國市場,製作了很多包含中國優秀文化、用更優美的視角看待中國的電影,這無疑觸動了美國政府敏感的神經。
一直以來,美西方都通過電影、音樂等,向東方進行文化輸出,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可以說,電影這些藝術都是美西方最好的宣傳工具。在美國看來,中國可能會用自己的龐大市場作為籌碼,反向要求美國電影製作者拍出具有「中國價值觀」的電影,美國不能接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於是對好萊塢施壓。
對此,迪士尼公司總裁艾格表示,依然會遵守中國的電影審核,這其實是美國電影從業者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的一個縮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隨著中國軟實力的提高,本土電影的可看性越來越強,而好萊塢千篇一律的電影已經讓中國觀眾審美疲勞,美國對於美式價值觀的宣傳也猶如強弩之末。
至於美國的第三招,在旅遊業上,美國國務院發布了最新赴華旅行的三級警告,稱中國內地可能存在「被不當拘押的風險」,要求美國公民重新考慮要不要去中國。
所謂的「旅行警告」,已經成為美國政治操弄的慣用手段
美國發出該警告的依據,僅是五月份一個有美國護照的香港居民犯間諜罪被捕。不得不說,美國這是顛倒黑白,也是借「安全提醒」的名義,渲染「中國威脅」,抹黑中國形象,為中國施加國際壓力。
但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在中國的外國人有遵紀守法的義務,美國不能在法律層面尋求「特權」。中美兩國現在正處於緊張關係,如果美國繼續宣傳對中國的錯誤認知,那麼中美之間的共識很難落到實處。
總的來說,美國連續三次對中國發難,涵蓋了科技、文化、旅遊等方面。顯然,在布林肯訪華後,美國並沒有拿出誠意,中美在各個領域的對抗還在加劇。這告訴我們,對於美國,的確不能有任何幻想,我們要做的就是,拿出更強的實力,保證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