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外交主場」已經來臨,多國政要紛紛表示將訪問中國。而與此同時,美方多次表態要與中國對話後,外媒爆料稱中方已經拒絕了與拜登通話。到底發生了什麼?
近日,中國的「外交主場」熱度不減,多個國家的政要都對外表示將會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其中就包括了此前早已表達過訪華意願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另外,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向外表示,自己有訪華的計劃。雖然這一消息還沒有得到中方的正式確認,但是據外媒報道,桑切斯已經「迫不及待」地表明了自己的訪華想法。除此之外,有消息人士透露,歐盟外長博雷利近日也準備在4月初訪問中國。
有專家認為,多個歐盟國家政要搶著訪華,說白了,其目的無非有兩個。其一是為了緩和中歐貿易關係。比如馬克龍就公開表示稱,此次訪華是為了緩和中歐之間的關係,促進雙方貿易。眾所周知,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不少歐盟國家被美國所裹挾,為了要圍堵中國,美方通過各種手段要他們與中國「脫鉤斷鏈」,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盟國家貿易的重要夥伴之一,一旦雙方真的「脫鉤斷鏈」的話,那麼對他們的經濟的影響可以說是難以估量的。
其二則是中方針對俄烏衝突所提出的「和平方案」。荷蘭總理馬克·呂特此前就進行過相關表態,他表示,歐盟國家都非常期待馮德萊恩的訪華之行,「和平方案」也將成為討論的重點。除此之外,桑切斯同樣宣稱,「和平方案」也是西班牙訪華的焦點,並且進一步稱「世界應該傾聽中國的聲音」。由此可見,「和平方案」大概率將成為雙方會談的重點所在。俄烏衝突對歐盟國家的影響很大,除了能源方面需要「走出舒適圈」,貿易也得「另謀高就」,而最大的影響則是,戰爭的無底洞多少讓歐盟國家有些疲憊了,延宕一年多的俄烏衝突遲遲看不到和平的曙光,而「和平方案」則給了歐盟國家提供了一個建設性角度。在雙重因素的作用下,歐盟國家的爭相訪華之舉也就順理成章了。
就在歐盟多國政要搶著訪華之際,美媒又開始「訴苦」了。近日,美國媒體透露稱,中方拒絕了美國總統拜登的通話請求,消息人士稱中方對此「不感興趣」。在美媒看來,在眾多有訪華意願的國家中,美國似乎是被「區別對待」了。比如說前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一事遲遲沒有成行,後有商務部長雷蒙多和財政部長耶倫的訪華消息也「杳無音訊」,可以說,與美國相關的訪華行程確實都沒有了下文。但是,在指責中方「區別對待」的時候,美方是不是該先問問自己到底對中方做了哪些事?
遠的不說,就說近段時間以來,美方針對台海問題頻頻發難,開啟新一輪對台軍售、進一步加強「美台」勾連、派遣政客再次竄台等等,都是美方惡意攪動台海局勢的有力體現。除了台海問題外,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也是動作頻頻,比如說就在近日,美軍「米利厄斯」號導彈驅逐艦,在未經中方批准的前提下,24小時內連續2次擅闖中國的西沙領海,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不僅如此,近日,美商務部還將14家中國企業納入出口管制清單。短短兩周內,美國3次將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前後共有66家中國企業。對出海的tik tok美國更是百般刁難,甚至還要拉攏盟友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從這種種行為來看,美國玩得一手雙標,既要中方「和顏悅色」,還要中方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忍氣吞聲」,但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美方一方面想要尋求通話,但是另一方面,其所作所為卻毫無誠意,既然沒有誠意,那還怎麼談呢?因此,如果美方繼續這樣一意孤行的話,可以預料的是,未來中方的電話,大概率仍然還會繼續「打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