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是一座城市交通的潤滑劑,更是展示對外形象的一張閃亮名片。近年,雖然受到了網約車的衝擊,但是計程車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無論是在中國也好,還是網約車率先興起的美國。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在計程車行業又有何異同之處呢?兩國運營的計程車數量又分別是多少呢?
美國:計程車的起源之地
世界上第一輛真正的「的士」出現在美國紐約。但是在汽車出現之前,紐約市內的計程車是馬車,經形成了一套龐大的產業體系。據統計,在1890年前後,至少有18萬匹馬生活在紐約。一匹馬平均每天排泄22磅糞便。如此算下來,紐約每月需要處理5萬噸馬糞,從政府到農民沒人喜歡。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農村肥料市場出現過剩,結果大量的馬糞無法及時處理,成為蒼蠅的滋生場所,進而又導致傷寒症和其他疾病四處傳播。
馬車的種種弊端已是顯而易見,幸而19世紀晚期汽車被發明出來,並很快應用到城市交通中去。
1907年秋季,裝有計程儀錶的計程車首次出現在紐約的街頭,很快風靡開來,流行全球。
作為全球最為發達富足的城市,在上個世紀大蕭條的時期,紐約市內的計程車曾多達3萬輛,而整個紐約都會區人口也不過是在600萬。加上正處於經濟危機,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結果計程車數量比打車的人還多。
1937年,紐約市政府出台新規,建立計程車管理系統,規定全市的計程車總量為16900輛。後來一度下調到不到12000輛。此後的八九十年間,紐約市的出車數量一直維持在1.3-1.4萬輛之間的水平。
近些年,受網約車的衝擊,僅紐約一地就有100多家計程車運營公司倒閉。不獨是紐約,在洛杉磯、芝加哥、休斯頓、達拉斯、舊金山等城市也遇到這種情況。
在美國開計程車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在前些年,一個車牌的轉讓價格高達60萬美元,個體經營者本人每年至少要跑2400小時,其它時間可以轉租給有計程車駕照的人。現在在美國開採計程車的基本上是外來移民為主,以南亞、拉美地區的移民居多。這些地區的人有的官方語言就是英語,或者在來美國之前英語就已很熟練,在跟乘客交流汽車並沒有多少語言障礙。
這裡大家對美國計程車司機的收入想必感興趣,有數據表明,在美國開計程車,平均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300美元,在美國屬於中下水平。
現在美國計程車數量約40萬輛,網約車司機數量則高達710萬人。跟十年前相比,包括紐約、舊金山和拉斯維加斯等在內,美國多個城市的計程車運量都出現了下滑。
中國:有著世界最龐大的計程車市場
在民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計程車,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等發達城市,專為有錢人提供載客服務,電話一打隨叫隨到,價格很貴,非普通人所能承受得起。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計程車行業才算是真正發展起來,也帶動了計程車司機這個群體的收入提升。特別是在90年代,以上海為例,扣除每天360元的份子錢,再加上100元左右的油錢,每天開到下午4點後,掙的錢都是司機的。平均下來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不成問題,這在當時已經是高收入群體了。90年代上海徐匯的房價兩三千一平米,一名計程車司機工作四五年下來,首付買房不成問題。
鼎盛時期,上海計程車數量有5萬多台,從業人員有10萬多人。跟美國一樣,網約車的普及,計程車的市場份額減少了很多。現在,上海營運的計程車數量已經銳減到3萬多輛,駕駛員收入也是大幅縮水。
這一情況,在全國其他城市也是如此。上海的計程車市場變化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約車,已嚴重超出市場的需求。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基本情況數據,截止到去年底,全國有298家網約車平台取得了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共有509萬人取得了網約車駕駛證,211.8萬台車輛取得了網約車車輛運輸證。如果再加上非法從事網約車運營的車輛及人員,規模將會更為龐大。
同美國相比,中國人口基數大,出車數量也高出了其數倍。數據顯示,我國計程車數量維持在135-140萬輛的水平,按照一輛車配有2個司機計算,全國大約有270-280萬計程車司機。他們以計程車為生,支持著全家的開銷。
但是,在洶湧而來的網約打車大潮面前,還能如往昔風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