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之後,東北有不少地方就開始興起了一輪撤街建鎮的浪潮。
所謂撤街建鎮,簡單來說就是把街道辦改為鎮一級的行政機構,在把街道改為鎮之後,雖然從行政級別來看是一樣,但其實是一種降級處理。
街道辦是區一級的派出機構,雖然它的行政級別也是屬於鎮級別的,但不論是資源還是其他方面都要比鎮一級更高一些。
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幾十年,很多鄉鎮一級都在努力往街道辦上去靠,如果能夠將鎮改為街道辦,將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這對於推動當地的發展,對於推動當地城鎮化都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我們看到過去幾十年我國很多地方鄉鎮都紛紛改成了街道辦。
「逆潮流」開始出現。
過去幾十年,我國行政區基本上都是由低一級向高一級發展,比如鄉鎮改為街道辦,縣改為區等等。
然而現在有一些地方卻出現了一些逆潮流現象,也就是街道轉化成鎮,這種現象在東北尤為明顯。
比如在2022年12月份,黑龍江省伊春市就撤銷了烏翠區烏馬河、錦山、向陽、曙光四個街道辦事處,新設立翠巒鎮、烏馬河鎮。
2023年1月份,伊春市又將友好區的雙河子街道、鐵林街道撤銷,設為雙子河鎮、鐵林鎮。
這種將街道辦撤銷成立鎮的做法,目前在黑龍江比較普遍,而且未來這種撤銷街道辦成立鎮的做法,還有可能進一步推進。
而現在東北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撤街設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口減少。
按照街道辦的設立要求,鄉鎮不論是經濟還是人口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夠設立。
比如根據2021年公布的《黑龍江省設立街道標準》,設立街道辦的人口指標具體如下:
1、建成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萬人以上的不設區的市或市轄區,擬設街道區域常住人口不低於5萬人,城鎮人口不低於3萬人;
2、建成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5—1萬人的不設區的市或市轄區,擬設街道區域常住人口不低於3萬人,城鎮人口不低於1.8萬人;
3、建成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5萬人以下的不設區的市或市轄區,擬設街道區域常住人口不低於1.5萬人,城鎮人口不低於0.9萬人。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最近幾年時間,東北的人口凈流出比較明顯,再加上人口出生率比較低,所以導致很多街道辦的人口已經不符合設立街道辦的標準。
我們先來看一下過去10年東北三省的人口流出情況。
下圖是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各省人口凈增情況。
從上面這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過去10年時間,東北三省是我國人口凈流出最多的三個省份,其中黑龍江省10年間人口凈流出高達599萬,跟2012年相比人口凈流出比例高達16%。
而吉林跟遼寧的人口凈流出雖然沒有黑龍江那麼多,但也都達到140萬以上,吉林也達到300萬以上。
在人口大量凈流出的背景下,東北三省的經濟,城鎮化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黑龍江有不少小城市的房價,因為人口的大量流出導致長期處於低位,最著名的鶴崗個別小區每平米只有幾百塊錢更是讓很多網友羨慕不已。
但是過去十幾年,在人口大量流出的情況下,東北很多街道辦的各項功能、各項配置並沒有相應的減少,這就導致財政的支出壓力比較大。
在這種人背景下,東北只能積極求變,將那些人口凈流出比較多的街道進行合併,或者直接降級為鎮,這樣可以有效壓縮行政開支。
而在街道辦降級為鎮之後,這對於原有的一些公務員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在2022年12月份的時候,黑龍江伊春市就將4個街道辦合併為兩個鎮,如此一來有兩個街道辦的公務員就會被壓縮,這些原有公務員有可能調到其他部門,也有可能通過買斷的方式退出公務員隊伍,相當於有部分公務員的將會面臨丟掉鐵飯碗的尷尬。
但對那些沒有影響的地區,大家也不要心存僥倖,我相信未來全國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可能出現一些「逆潮流」的現象。
畢竟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的不斷下降,2022年人口已經首次出現負增長,未來人口負增長將會成為常態化,這時候很多地方的人口都不符合設立街道辦或者縣級市的標準。
另一方面在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卻不斷增加,各地的財政負擔會越來越重。
所以不排除未來有很多地方的行政級別會降級,甚至有很多行政機構會進行合併,以此來壓縮行政開支,進行精兵簡政,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很多公務員隨時有可能面臨丟掉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