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正酣之際,土耳其將要出兵敘利亞,有意思的是美俄對此態度一致,埃爾多安的政治斡旋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土耳其宣布對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武裝組織進行空襲後,埃爾多安明確表示會在適當時候出動地面部隊。
對此,俄方特別作出提醒。
據俄塔斯社11月28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敘利亞問題特使亞歷山大·拉夫倫特耶夫表示「土方應履行在敘利亞伊德利卜的所有承諾。」
眾所周知,在現代軍事中空襲往往是侵佔性最弱的手段,只有出動地面部隊是才表示對領土的一種佔領。
敘利亞雖然在戰火中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但好歹也是聯合國所承認的主權國家。
換作其他時候,國際社會肯定要跳出來譴責的,可偏偏這次大家都出奇表示諒解,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美俄態度出奇一致,其原因無非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土耳其師出有名。
在伊斯坦布爾發生的特大恐怖襲擊事件,令土耳其舉國震怒,加之類似的恐襲事件時有發生,埃爾多安終於能對周邊國家的庫爾德武裝進行肅清工作。
反恐行動是國際社會一致認可並大力支持的行動,五常都有自身的「反恐任務」,沒理由不贊同土耳其的反擊行動。
尤其是西方一直在暗中支持庫爾德工人黨的活動,如果此時立場鮮明反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只會適得其反。
第二點,土耳其自身擁有強大的獨立性,美俄很難干涉。
在俄烏衝突中,土耳其發揮的作用無疑是積極地。同時在北約擴張的程序中,美國也不得不有求於土耳其對北歐國家入約投下贊同票。
土耳其雖然身為北約國家,但在許多事務上都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
在政治上的獨立性,體現在2016年土耳其國內軍事政變失敗,埃爾多安從此穩固統治政權。
在經濟上的獨立性,則表現在美聯儲瘋狂加息的背景下,土央行則不斷降息。土耳其的農業、畜牧業也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基本民生不存在問題。
所以埃爾多安能夠完全出於土耳其的戰略利益考慮,不至於太受國際形勢的影響。
第三點,美俄難以抽出手去鉗制土耳其。
俄軍雖然在敘利亞有駐紮的軍事基地,但根本無力震懾土方的行動。
美軍就更別提了,該基地動不動就遭受火箭彈的襲擊,而且美軍的根本任務是「偷油偷糧」。
在敘利亞的伊德利卜地區,存在著多方勢力角逐的局面。
現在俄羅斯最擔心的是土耳其出兵後,會實際控制該地區,從而打通阿勒頗、拉塔基亞、哈馬之間的通道。
牽扯其中的不單單是俄羅斯,伊朗也十分擔憂土耳其影響力日益俱增,會影響地區穩定的現狀。
可惜俄烏衝突將全世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在東歐地區,就連美國也不敢貿然出手制止土耳其的擴張,這個便宜讓埃爾多安撿到手也在意料之內。
總而言之,土耳其若真的出兵佔據伊德利卜地區,將被外界視為擴張的第一步。
其實我個人認為,鑒於當前形勢,埃爾多安執意要吞併伊德利卜並非是明智之舉。
首先是土耳其國內形勢吃緊,疊加明年進行的總統大選,埃爾多安並不希望搞出些節外生枝的事情。
今年以來,土耳其的通脹率高達80%以上,民眾的基本生活雖得以保障,但這種明顯的貨幣貶值不可能感受不到。
經濟問題永遠在決定著選票政治,如果因戰爭預算而導致民生進一步滑落谷底,埃爾多安的大選只能說前景黯淡。
所以這場戰爭的烈度與時間都不可能太長,而土軍也不會駐紮在該地區,引發矛盾。
其次是地區形勢不允許,埃爾多安必須從長久利益出發。
俄羅斯同伊朗是土耳其解決敘利亞問題最大的難題,一方面是這兩個國家軍事力量都不容小覷。另一方面,土耳其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國家的支持或寬容。
強行吞併伊德利卜只會引起俄伊以及敘利亞的反對,惡化土耳其地緣政治的處境,並不有利於長遠發展。
尤其這三個國家還是典型的資源出口型國家,如果對土耳其形成能源困境,反而會反作用於國內經濟形勢。
當然,這一切還要看埃爾多安的胃口有多大,敢不敢頂著巨大的國際壓力強吞下這塊肥肉。
最後還是希望在這場軍事行動中,可以少一段無辜生命的希望,儘早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