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頻頻躺槍,有人質疑其能源政策過度依賴俄羅斯,還有人指責默克爾對普京的態度過於溫和。近日,默克爾重新出現在媒體上,對此事作出澄清。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
當地時間24日,默克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在她卸任之前,俄烏之間的氣氛已經非常緊張,當時默克爾和馬克龍準備跟普京一起,在歐洲理事會內部推動一個會談機制,以解決烏克蘭問題。但因為任期的問題,即將卸任的默克爾影響力大減,沒能促成三方會談。
在她卸任之前,還曾對俄羅斯進行過訪問。默克爾跟普京都有在東德生活的經歷,因此兩人之間的共同語言有很多。
(默克爾普京頗有淵源)
默克爾直言,她當時就能感覺到,自己在俄羅斯同行中不再有影響力,因為他即將失去所有的政治權利,直到德國新總理到來。最明顯的一點是,此前兩人都是一對一會晤,而在她的最後一次訪問中,普京卻跟拉夫羅夫一起,共同應對默克爾的來訪。
默克爾在採訪中表示,不後悔卸任的決定。她認為,她的政府不僅在烏克蘭危機上沒有任何進展,在其他地區衝突問題上也沒有做出多大貢獻,因此換人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馬克龍)
實際上不僅如此,目前歐洲能源危機的原因,跟默克爾政府的策略,其實有一定的聯繫。當年,默克爾政府為了推行環保措施,主動停掉了德國境內的不少火電站和核電站,這才使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越來越大,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比例也提升到55%。
默克爾和普京還在任期內大力推動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建設,除了滿足本國的天然氣需求,也是為了提高德國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
但因為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反俄成了歐洲人新的政治正確,而一直跟俄羅斯方面親密合作的默克爾政府,也就成了眾矢之的,受到大面積的批評。實際上,默克爾遭到批評的原因還有一個。在俄烏衝突爆發初期,不少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客們都提出了對普京的指責,但是默克爾一直沒有發聲。
(澤連斯基不願意和談)
而後來,默克爾也一直是這個態度。比如她通過發言人聲明,拒絕為當初自己主導協調的明斯克協議而道歉。她還表示,這份協議當時帶來了和平,並為基輔爭取了大量時間。同時默克爾也不認為跟俄羅斯保持能源往來非常糟糕,因為在她看來,俄羅斯是個靠譜的供應商。
這一次,她還對俄烏衝突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聲稱如果所有歐洲國家都針對俄羅斯,那麼局面將會越來越糟,只有讓俄羅斯參與進來,歐洲才能獲得和平。
(德國總理朔爾茨)
這跟如今朔爾茨政府完全倒向美國,跟俄羅斯儘可能脫鉤的做法完全不一致,事實證明,默克爾的眼光和格局無愧於政治家的名號,而朔爾茨的主張很可能會導致歐盟,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