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兩天前普京在一場會議上表示,如果歐洲願意的話,俄羅斯仍然能用「北溪2號」僅剩下的一條管道輸油,價格要比美國便宜很多。這段話被看做是回應德國、法國在本月上旬對天然氣危機的求助,面臨即將到來的冬天和遠高於國際價格標準的美國天然氣,馬克龍渴望用「深厚的友誼」來感動美國,讓他們實現能源打折扣;而朔爾茨更是表示他們要聯合組建一個「買家聯盟」,和美國等出口國談判降價,因為缺少談判籌碼,該計劃被外界普遍不看好。
數據顯示,受到能源危機和市場萎縮影響,9月份德國通脹率已經突破了10%,倒退回30年前。且更不利的現象是隨著國內能源危機逐步惡化,德國的本土企業正在大量外流,搬遷到更加穩定、能源便宜的歐洲和亞洲。從目前來看這些長期影響已經遠超過當下的困境,如果德國無法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企業「逃跑」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此前朔爾茨拿出2000億歐元來對德國能源進行補貼,但這筆錢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如此龐大的開支也是不能持續進行的。
日前,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公布了一份財政報告,顯示了德國面臨的問題遠比想像中的嚴重。報告提到在俄烏衝突發生後,德國下調了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為2.2%,但到了現在已經變為1.4%,未來還有可能繼續降低;讓外界沒想到的是德國經濟部門對明年的增長率預測到了-0.4%,意味著德國將會出現經濟衰退。哈貝克表示,政府儘力地在執行緩解經濟的政策,但現在的根本問題顯然在於能源價格太高了,這必須要降下來。
如果想扭轉不利局勢,德國就面臨兩種選擇:其一是依照朔爾茨所說的和美國談判,聯合「施壓」要求美方下調能源價格;這種方法並不現實,因為美國能源公司正在借著這一機會大肆盈利,美媒宣稱這是「基於市場的變化需求」,言外之意就是賺錢是完全合法的,沒什麼理由要給這些國家降價;況且美國同樣面臨著經濟衰退的風險,「收割」政策不太可能放鬆。第二就是暫時使用俄羅斯的「北溪2號」僅剩的管道,但這要背負上嚴重的政治代價,而且這條管道也不是安全的,有隨時再「被泄漏」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還有,後續是德國政府發言人重申拒絕俄羅斯使用「北溪2號」管道向歐洲輸氣的提議,但他們的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緩和,認為普京的建議是「一個好的嘗試」。在政府發布財報後也引發了德國輿論熱議,民眾回憶起默克爾執政時期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感嘆現在即將要邁入「負增長」的門檻,是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還有評論提到:「政府總把問題歸咎於『國際局勢』,但東方還有很多國家正在實現財政增長,為什麼我們沒有一個和平的機會?從現在來看未來真的是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