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有個問題始終弄不明白,為什麼在非洲的中國男人不需要女人?
一個中國男人在非洲一呆就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多年,身邊沒有女人,也不去找當地女人,實在令人無法理解。
非洲人在某方面能力超強,生活也比較放縱,不少非洲國家仍然實行一夫多妻制。
他們認為,男人就是茶壺,女人就是茶杯,一個茶壺自然需要配多個茶杯。
如果一個茶壺連一個茶杯也沒有,那茶壺的水往哪兒倒呢?
在非洲,經常見到白人身邊依偎著身材絕好的黑妞、也經常見到健壯的黑小子挽著歐美來的白人姑娘,而唯有中國男人是孤獨的。
紅燈區里看到黑皮膚的、白皮膚的大男人出出進進,卻難得看到黃皮膚的中國男人一夜風流。
中國男人自有自己的說辭:「艾滋病,誰敢呀?」
於是,一些非洲人甚至誤以為,中國男人出國前打了一種特別的針,這種針可以使男人在出國這段時期失去性慾,不想女人。
因此,非洲人對中國男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國男人真是清心寡欲!
非洲人印象一:中國人沒有信仰
到非洲政府部門辦事或到法院參加訴訟,要填寫一系列表格,其中一項要填寫宗教信仰。
來非洲的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許多情況下中國人空著不填,但不填又不行。
他們會一個勁地問,怎麼不填寫。
若說無信仰,他們就會問:中國有教堂嗎?你們難道不去教堂嗎?
你若說我什麼都不信,他們就好像遇到了外星人一樣,驚訝得嘴巴都合不上。
他們會說:「你看起來是個好人,但為什麼不信教呢?」
因為在他們的意識里,只有壞人才不信仰上帝,所以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信宗教。
非洲人認為,工作管人的生存,宗教管靈魂的歸宿,工作賺錢是人生的過程,但不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人生的歸宿是與上帝在一起。
沒有宗教信仰,就等於沒有靈魂歸宿,中國人不信教,中國人的靈魂在什麼地方啊?
一個人要是沒有靈魂,那怎麼行呢?
確實,在非洲找沒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找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難。
非洲人印象二:中國人什麼都吃
非洲人對中國人的印象,中國人什麼都吃。
比如豬肚、豬腸、豬腦、豬血之類,非洲人即使再餓,他們也不會吃;
甲魚、烏龜、海參等動物,他們幾千年來就不知道能吃。
而他們眼皮底下的中國人不僅吃這些東西,還吃狗肉、貓肉,這令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非洲人吃的一些東西,中國人也是不吃的,比如帶血的生牛肉、白蟻、螞蚱、螞蟻等。
飲食方面的差異,有時會影響彼此的交往。
一些來非洲的中國人,不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在衣索比亞,驢和狗是絕對不能吃的。
中國人不懂吃了,當地人為此不快。
而有的中國人明知故吃,更令當地人抱怨。
非洲人印象三:為什麼中國人要拚命勸酒?
西方人在非洲殖民數百年,非洲人的酒文化同西方人差不多,一杯威士忌不斷加冰可以對付幾個小時。
而中國人喝酒要不時地敬酒,開始互相敬酒,敬到一定時候變成勸酒,最後就變成了灌酒;
中國人拚命勸酒時,高一聲低一聲,猜酒划拳,甚至高聲大叫;
而西方人,把燈光調暗一點,在寧靜中品酒享受溫馨。
非洲人眼裡的中國人,不但自己要喝好,還要勸別人喝好,別人不喝還不高興。
而西方人是喝多喝少自便。
中國人為了對非洲當地人表示客氣,也拚命勸他們喝茅台、五糧液之類的中國烈性酒。
其實,多數當地人既不習慣喝中國烈性酒,更不習慣中國人的頻頻勸酒。
非洲人印象四:為什麼在非洲的一些中國人相互告狀?
在非洲人的印象中,中國人不像印度人、日本人、韓國人那樣團結。
多數中國人在非洲打拚是靠開商店,在非洲同一個城市開店的中國人,因為競爭關係會大傷和氣,有的甚至發展到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地步。
如今,在非洲搞工程的中國公司多起來,一個國家往往有幾個,甚至十來個,為了承攬到工程,中國公司不僅與外國公司競爭激烈,中國公司內部之間競爭也相當激烈。
那些在稅務、海關、移民、質檢等部門工作的非洲人不明白,為什麼不斷有中國人舉報中國人,中國公司指控中國公司涉嫌違法。
同行之間相互殺價、相互挖牆角,既損害了中國人的整體利益,惡化了中國人在非洲的經營環境,也損害了中國人的形象。
更奇葩的是,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兩個單位的兩個中國人相遇,如見路人,很少打招呼寒暄,雖然他們都遠離祖國幾萬里,不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而是有點「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的感覺。
非洲人印象五:中醫針灸真神奇!
非洲人對中國人的頭腦靈活非常佩服。
尤其中醫針灸,在非洲人眼裡堪稱神奇。
幾根針,在身體上這裡扎幾下,那裡扎幾下,疼痛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一些中國人在非洲幾年時間,由走路、搭公共汽車、踩自行車、騎摩托車做買賣的生意人,最後變成了開「寶馬」,駕「賓士」的大老闆。
非洲人印象六:中國人的勤勞讓人難以置信
為了賺錢,中國人什麼都願意干,什麼都能幹,什麼苦都能吃。
非洲人對中國人這種苦行僧式的工作態度,實在無法理解,不知道中國人的快樂在哪裡、中國人在享受什麼。
只要是星期六、星期天和其他節假日,當地人休息雷打不動。
黑人商店關門了,白人商店關門了,印巴人商店關門了,只有中國人開的店照樣開門。
中國人在非洲,開商店,辦飯館,開工廠,搞工程,幾乎都沒有周末和節假日,上班比當地人早,下班比當地人遲,晚上還常常加班。
那些在國外的中國工人,太能吃苦了。
那種苦是你在國內絕對想像不出的。
那麼熱的天,沒地方待,就在工地幹活。
不少中國人一個星期工作7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晚上回來,也就是在集裝箱里待著,沒有娛樂。
最緊張的時候,5點鐘天還沒亮就被車拉到現場幹活,晚上11點才回來。
周而復始,機器一樣。
沒有娛樂,沒有信息來源,每天唯一的樂趣就是算一算今天掙了多少美元,孩子的學費還差多少。
但是,你要讓黑人加班,他一千個不願意,一萬個不願意。
在他們看來,發展不是硬道理,掙錢不是硬道理,休閑才是硬道理,瀟洒才是硬道理,快樂才是硬道理。
而加班,對中國人來說是家常便飯,甚至沒有任何額外報酬。
非洲不少國家雖然貧窮,可非洲黑人在勞動態度上與中國人迥然不同。
我們雙休日實行還沒多少年,非洲早就實行雙休日了。
即使晚下班十分鐘,非洲人也向你要加班工資,不付就很可能把你告上法庭。
儘管加班工資比平常工資高出很多,黑人也不願加班,他們要充分享受法律賦予他們的休閑、瀟洒和快樂的機會和權利。
不少非洲人承認中國人很勤勞、很努力,所以中國很快富裕起來了。
但說歸說,佩服歸佩服,他們決不會學習中國人的勤勞。
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人這樣拼死拼活地掙錢,不可思議,不值得。
有的非洲人甚至認為中國人簡直成了工作機器。
他們說:勞動難道就是人活著的唯一目的嗎?
任何人都有追求快樂享受的權利,那闖蕩非洲的這些中國人的快樂是什麼?
難道勞動是這些中國人唯一的享受?
還有的非洲人說:「中國為什麼要發展這麼快?有必要嗎?把速度降下來一點,讓大家多休閑、多瀟洒、多快樂一點不好嗎?」
非洲人印象七:中國人的高效率讓人驚嘆不已。
中國人在非洲蓋房子、開工廠,速度比當地人要快二倍、三倍甚至數倍。
中國駐辛巴威大使館新館舍兩年多一點就完工了。
使館司機讚歎地說:「真不可思議,這個工程即使10年完工,在辛巴威也仍然是速度最快的。」
如今的非洲人對中國人有了新看法。
以前,中國人在非洲人眼裡是好朋友,也是窮朋友。
但是,現在闖蕩非洲的中國人成功的越來越多,不少人由小商小販變成了大亨,由打工仔變成了出資人。
在非洲的高檔商店,出手闊綽、一擲千金的往往是中國人;
在非洲的名勝故地,閑庭信步、遊山玩水的不少是中國人;
在非洲的五星級飯店,一席萬金、山吃海喝的也多是中國人。
中國人沒錢,誰有錢?!
正因為如此,中國大使館每天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有希望提供學費資助的,有要求提供醫療費資助的,有希望提供就業或到中國留學機會的,好像中國大使館是當地慈善機構似的。
非洲人印象八:中國商品大多假冒偽劣
如今,中國商品在非洲鋪天蓋地。
例如,辛巴威零售業原來主要由印巴人經營,但他們競爭不過中國商人,零售市場上唱主角的已變為中國人。
辛巴威當地商人也越來越多地從中國倒賣商品,辛巴威到處賣的是中國貨,尤其是地攤上、周末集市上幾乎全是中國商品。
不少中國貨確實價廉物美,如華為公司的電信產品,聯想集團的電腦,中國產的手機、相機、自行車等等。
但更多的是價廉物不美、甚至價不廉、物也不美的商品。
攪咖啡的塑料湯匙,攪著攪著,湯匙就不見了,竟然融化在咖啡里了。
一次,中國考察團訪問辛巴威,他們去的地方適宜穿涼鞋,使館派人幫他們去購買,使館領導一再叮囑經辦者一定要注意質量。
涼鞋買回來看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可代表團的同志穿在腳上只一兩個小時,有幾個人的鞋底和鞋面就分了家,讓人非常狼狽。
辛巴威的一些小孩子看到中國人就嚷著「金鐘!」「金鐘!」
「金鐘」就是假冒偽劣的意思。
本來「金鐘」是中國產的一種燈泡的牌子,後來有人打這個牌子造假,人家買回去,用幾次燈泡就壞了。
於是,「金鐘」就被辛巴威人用來泛指假冒偽劣商品。
非洲人印象九:中國男人勤勞上進,很多非洲女孩想嫁給中國男人。
隨著中國人越來越有錢,想和中國人結婚的非洲人在明顯增多。
辛巴威國防軍司令齊溫加上將的兒子在馬來西亞留學期間,和一位青島姑娘喜結良緣。
司令夫婦樂得合不上嘴。
司令夫人一再誇,中國姑娘不僅容貌美,而且心靈也美。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非洲人認為中國男人勤勞上進,很多坦尚尼亞女孩希望嫁給中國男人。中國男人對感情和婚姻的認真態度,讓當地女孩為之動心。
在非洲一些地方,非洲姑娘要嫁給中國男人競爭很激烈,因為想法相同的當地女孩有很多。
為了競爭,一些姑娘專門塗抹從剛果進口的增白霜,但即使這樣,一些姑娘仍缺乏信心。
一位非洲姑娘說,她們願意「嫁給「白』人。
在我們眼中,印度人、中國人都是「白」人。
非洲姑娘更青睞中國男人,因為中國男人工作更勤奮,感情更專一,嫁給中國男人是當地女孩的夢想,但是非洲的中國男人太少了。
在非洲,不難見到當地女孩對中國男士「猛追」的場景。
尤其在一些公共場合,熱情奔放的黑人姑娘主動與中國男士攀談說笑,反而中國男士相對拘謹。
由於當地華人對跨國婚姻態度謹慎,雖然有些中國人會找當地姑娘做朋友,但最後真正娶當地姑娘為妻、成就跨國婚姻的卻為數不多。
非洲人印象十:中國人法律意識淡薄,不尊重非洲當地習慣
非洲雖然整體上比世界其他地區,包括中國落後,但因受殖民統治的影響,非洲人辦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據。
非洲不少國家仍沿襲殖民者帶來的法律,現行的法律,幾乎都是從英國、法國那裡原封不動地搬來的。
如在喀麥隆,西北大區和西南大區原來是英國殖民地,這裡法律體系仍是英國的;
其他八個大區,原來是法國的殖民地,那裡的法律體系則採用法國的。
中國人來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當地的法律,這樣才能避免經營過程中因違犯法律造成的被動與損失。
當合法與合理兩者相矛盾時,非洲人往往選擇合法,在非洲的中國人不少則會選擇合理。
例如,在中國,一些企業不和員工簽訂合同,不上任何保險,隨意解僱員工,這是家常便飯,人們習以為常。
企業老闆出了事情,習慣用錢擺平一切。
一些中國人於是把這一套也搬到了非洲去。
例如,僱工不簽合同;不繳納各種保險;工資標準低於所在國規定的最低保障工資;節假日強迫員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費;隨意解僱勞工等。
由此導致與當地僱員發生衝突,以致官司纏身。
在非洲,老百姓知道如何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非洲有的國家,即使是中國大使館有充分理由解僱一個當地僱員,也要經過相應的程序,何況普通的中資企業。
在非洲的一些中資企業、有時會突然接到當地法院送來的傳票,十之八九是企業沒核照法律程序解僱員工或是在經營中被人從法律上抓住了辮子,被人告上了法庭。
非洲人印象十一:一些中國人很不文明
非洲人對一些中國人在大庭廣眾下酬酒、抽煙、高聲喧嘩、吵架、打架、吐痰、亂倒垃圾、光膀子上街、不排隊、不遵守女士優先等不文明現象非常反感。
非洲人原始,但不愚昧;
非洲人不富裕,但許多人保持了白人的傳統,公務活動一定是西裝革履。再窮,衣服也會燙得整整齊齊,皮鞋擦得鋥亮。
居住在城裡的不少非洲人和白人一樣講究,他們的衛生間里一定要有洗陰的器具(許多中國人誤以為它是小便池),衣服洗後熨燙得筆挺。
非洲人樸素,但很講禮貌,見人都打招呼,哪怕是生人,照樣滿臉笑容地說「你好」「晚安」。
要是遇上熟人,他們會先摘帽子再和你握手。
而中國人只習慣和熟人打招呼。
所以當非洲人主動打招呼時,不少中國人毫無表示。
久而久之,不少非洲人遇到中國人,再也不打招呼了。
在非洲一些公共場所,當地人特意用中文列印出「請勿抽煙」的提示貼在牆上。
因為,確有中國人煙癮來了,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不管不顧地抽煙。
2002年,一位中國旅客從衣索比亞乘坐埃航班機回國,不聽乘務人員警告,堅持抽煙,結果不僅被罰款,而且在泰國曼谷機場還被扣留了一個星期。
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機場,幾個中國女民工在候機廳里吃瓜子,一邊吃,一邊把瓜子殼扔到地板上。
機場的黑人女清潔工很有涵養,她一面掃,中國民工一面扔,她毫無怨言,過幾分鐘就過來掃一下。
以致周圍的旅客,不時投來異樣和不平的目光。
在非洲,不時看到有中國人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然後用腳在上面碾壓;
有的中國人在車子里把鞋子脫掉,光腳晾在前擋風玻璃上;
在非洲的中國企業的一些員工,理髮不勤、衣服不熨、皮鞋不刷、碗筷不及時清洗、被子不疊、地面不掃,桌子不擦,給非洲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好像我們中國人都很邋遢。
後記:
中國在非洲的形象,總體來說,現在的形象優於歷史上的形象,政治形象優於經濟形象,總體形象優於個體形象。
非洲老百姓對中國人的印象,主流是敬佩、羨慕,當然也不乏不解、抱怨和期待。
雖然有些是傳統和文化上的差異,但我們要正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努力改變缺點和不足。
自尊、自愛、自律、自強,讓全世界人民看到高素質的中國人!
如果喜歡本文,請點贊、關注,後面會連續為您報道精彩的國外風土人情及趣聞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