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內蒙古 我們的精氣神 |「繪」出精氣神——「鳥長」張長龍

烏梁素海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大野生疣鼻天鵝繁殖地。今年69歲的張長龍在烏梁素海邊長大,他以編外管護員的身份守護天鵝近20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讓孩子們也能看到,烏梁素海的風景里少不了百鳥高飛的壯觀。《硬核內蒙古、我們的精氣神》,今天請聽:「繪」出精氣神——《「鳥長」張長龍》。

每年3月,疣鼻天鵝一飛回烏梁素海,張長龍就會劃著他的木筏子整天穿梭在蘆葦盪里。

如今的烏梁素海水清魚多、百鳥高飛。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田退水不斷排入,烏梁素海水質急轉直下。那個時候,張長龍是出名的「鳥長」,他的槍法遠近馳名。直到有一天,他給內蒙古大學的幾位教授做嚮導,深受觸動。

張長龍:「老教授們說,現在烏梁素海不保護、不治理,海子也臭、鳥也沒了,水魚也沒了。不保護鳥不保護天鵝,將來孩子們出來只能知道名字,見不到鳥了。後來我們的人都收了槍不打獵了。」

張長龍就這樣從「獵鳥者」變成「護鳥人」。1998年烏梁素海成立濕地保護區時,張長龍主動應徵,成為不拿工資的編外管護員。學習保護鳥類的知識,並且做了一本本厚厚的筆記,當地人笑稱老張為「鳥哥」。

張長龍:「哪窩是新增加的,孵化多少天,多少天產個蛋,小崽長多長時間才能飛,都掌握它,後來我盯到33天到34天准出窩。了解它們是為了更好地做好保護工作哇。」

每年一到三月,張長龍就在烏梁素海邊,迎接著美麗精靈的回歸,等11月送走最後一隻疣鼻天鵝,他又開始對來年相見的期盼。現在烏梁素海水好了以後又有魚了,天鵝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總監製/賈傑

監製/弓春偉 王玉甫 侯愛文

審核/永麗 岳楠

責任編輯/浩子

編輯:嘉琦

記者:董雲靜 圖亞

圖片:採訪對象本人提供、龍容印象公眾號

聲明/轉載註明來源於奔騰融媒微信公眾號

@奔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