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一座總重量120噸的鐵獅子,安放在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迎賓南大道的獅城公園。
報道稱:新獅子壽命大概是2000年,它將成為新的「滄州象徵」,延續「老」滄州鐵獅子的雄姿。
無獨有偶,2022年7月29日下午,滄州召開「關於滄州鐵獅子保護工作專家座談會」。
會議邀請了多位國內知名文物保護專家,參會眾人就鐵獅子的現狀及保護策略發表了重要意見。
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文物部門將會對鐵獅子進行第五次修繕。
然而,提到修繕鐵獅子,滄州本地民眾可是有話要說。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滄州人,更是目睹了這尊屹立千年的鐵獅子,是如何在一次次修繕後逐漸衰敗的。
那麼,這尊代表著滄州人民精神寄託的鐵獅子到底有何來歷?
為何經歷了數次維修後,它居然面臨「隨時要倒」的窘境呢?
圖|鐵獅子現狀
一、滄州「鐵獅子」的來歷
提起河北滄州,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朋友應該都了解,民國時期,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先生就是河北滄州人。
滄州人民淳樸、剛直,加上地理與歷史條件,此地武風盛行,素有「雁過拔毛、獸走留皮」的說法。
然而,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即為滄州鐵獅子,它的出現可追溯於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為我國五代十國時期遺留至今的千年文物。
河北地區曾流傳「滄州獅子景州塔,真定府的大菩薩」。
這首民間歌謠中唱的三處著名文物古迹,「滄州鐵獅子」便首當其衝。
此物還有一個更加不凡的名字「鎮海吼」,與它的來歷還有一段淵源。(此乃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滄州鐵獅子位於今天的滄州市東南20公里的舊滄州古城東門至西門大道的北側。
鐵獅高5.4米、長5.3米、寬3米,背負巨盆,前胸和臀部各有兩條垂帶,兩端分垂於兩肩和胯部。
遠遠看上去,鐵獅頭上毛髮呈波浪狀、略有捲曲;頭顱高昂、巨口大張,似乎在仰天長嘯;四肢岔開,彷彿正疾走飛馳。
看過這尊鐵獅子的人,都要被它的雄壯英武而深深折服。
然而,鐵獅子到底是誰鑄造而成?又為何會塑造這尊「神物」呢?
1933年,《滄縣誌》迎來新一版的修訂工作,其中收錄了清朝文人李之崢的《鐵獅賦》:「飆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鉤。既猙獰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於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於蜃樓。」
關於鐵獅的由來,《滄縣誌》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鐵獅在舊滄州城內開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
背負巨盆,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三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
腹內牙內外字跡甚多,然漫滅不全,後有識者謂是金剛經文。
圖|被積水困擾的鐵獅
由此可知,鐵獅是鑄於後周廣順三年,距今已有1069年的歷史,鑄造者為山東人李雲。
因風雨的剝蝕,鐵獅身上的鑄字多已不存,今天能看到的只有脖下的「獅子王」等少數幾個字了
關於鐵獅的鑄造工藝,據專家分析推測,應是按照「分節疊鑄法」澆鑄的。
獅腹是以整塊泥模為芯,最先一體化澆鑄而成,四肢和左、右肋分不同批次鑄造,然後與獅腹拼接一體。
不完全統計,這尊鐵獅子總計有409塊外范,整體重量約在40噸(一說29.3噸)。
一千多年前,中國工匠就能完成這樣龐大的鑄鐵工藝,其技術水平放到今天也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如滄州鐵獅這樣年代早的鐵鑄大件,放眼全國還找不出第二個,所以,它當之無愧為「獅子王」的稱號。
至於這尊鐵獅子到底有何用途?如今市面上流傳著三種說法。
第一:《滄縣誌》有載:「周世宗北伐契丹,罰罪人鑄此鐵獅,以鎮州城」。
由此可知,鐵獅或是後周世宗命人所鑄,用以達到「鎮城」的效果。
然廣順三年時,後周太祖郭威還未去世,後周世宗北伐是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的事,這時鐵獅已鑄成六年了。
翻開《五代史》不難發現,後周世宗北伐時軍情緊迫,大軍僅路過滄州,他斷然不會命人遣工鑄獅,那這種說法顯然是靠不住的。
第二:因為滄州古代經常鬧水患,一個叫李雲的山東鑄工路過這裡,他一手鑄造了鐵獅,鎮水患,所以鐵獅又被稱為「鎮海吼」。
根據20世紀60~80年代的考古調查,在滄州附近,甚至延伸至靠近渤海岸的地方,皆發現了古遺址或古城遺址。
可見,早在鐵獅鑄成的千年以前,滄州方圓百里的海岸線就已初具規模,所以鎮海患的說法也不準確。
第三:依據《滄縣誌》記載,鐵獅原址位於開元寺前,加之鐵獅腹內鑄有金剛經文,兩下一比較,鐵獅當與佛教有關。
它應是原開元寺內的「佛座」,獅背上負的巨盆應是「蓮盆」,盆上還有一尊文殊菩薩像。(滄州當地老人回憶,鐵獅子背上原來是有一個鐵菩薩的,在大鍊鋼時給融了)
一般寺院都會同時供奉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文殊在左,普賢在右,因為中國古代的座位次排列以左為上。
圖|「新」滄州鐵獅
以此推論,鐵獅的對面還應有一尊白象,上供普賢菩薩,所以原滄州開元寺內供的則應是佛教的鼻祖釋迦牟尼。
考慮到從五代十國至現代近千年時間,華夏各地戰亂頻發,這些佛教建築大都毀於戰亂了。
或者開元寺本無白象,就是專供文殊菩薩的寺。
但無論如何,鐵獅腹內鑄有金剛經文,肯定表明它與開元寺甚至佛家文化有一定淵源,絕非單純的某種「鎮物」。
二、歷經四次修繕的鐵獅
由於鐵獅子是金屬物,加之常年放置於露天,風吹雨打、歲月滄桑,讓這尊見證滄州發展的「時代象徵」變得腐朽不堪。
據文獻記載,滄州鐵獅子第一次維修是在1893年,這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第一次官府組織對鐵獅子的修復。
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一場大風把鐵獅子給吹倒了,它的下頜、腹部和尾部都遭到了嚴重損壞。
直到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終於被當地官員組織人力扶起。
至於是如何修復的,哪些人參與到修復工作中?並沒有留下相關文字記述。
但可以肯定一點,這一次的修復工作應當非常成功。不然的話,這尊「神物」就不會撐過後面幾十年爆發的數場大戰。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要求全國各地對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進行排查,將其數據登記在冊,必要時對這些大型文物進行修繕。
1956年,滄州地區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一連數月陰雨連綿,鐵獅子附近被大量積水包圍。
因水流過速,排水渠無法正常工作,使得鐵獅子腿部浸泡在了水裡長達數月,以至於出現氧化反應(生鏽的跡象)。
滄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趕緊將這一情況彙報給了上級領導,河北省文物專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準備抽出時間組織工作人員對鐵獅子進行修復。
圖|逼仄的小涼亭,令鐵獅腐朽情況更加嚴重
只可惜,當時的文物專家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修復鐵獅子。因為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大家連個初始方案都沒有拿出來。
在上級領導的安排下,一些援華的蘇聯專家來到滄州,指導文物局的工作人員維修鐵獅子。
蘇聯專家認為:滄州鐵獅子只是底部出現生鏽跡象,上層沒有太大問題。
既然鐵獅子怕水泡,那就在它的頭頂建造一座小亭子,用來遮風擋雨。
後滄州政府撥款,為鐵獅子建造了一座八角涼亭。
看上去此次維修工作已經順利落下帷幕,既然有了小涼亭為鐵獅子遮風擋雨,日後即使下再大的雨都不用怕了。
然而,蘇聯專家沒有考慮到中國當時的城市排澇能力,錯誤地估計了鐵獅子的維修狀況,導致這座八角涼亭尺寸非常狹小。
的確,這座八角涼亭能給鐵獅子遮風擋雨。但到了梅雨季節,小亭子擋不住源源不斷的積水,還把原本建好的下水道都堵塞了。
因為涼亭過於狹窄,一旦內部有了積水,無法及時揮發,最後導致「亭子形成了一個潮濕高溫的小氣候」,加重了獅子的鏽蝕,甚至積水深的時候能達到鐵獅子的腹部。
還有一點,建造了這座小涼亭後,許多孩子還有各地遊客能夠更方便地攀爬鐵獅子,在它身上刻字留念,讓獅身變得更加殘破。
1961年,國家文物局頒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滄州鐵獅子進入「國保名單」。
1972年,為了保護鐵獅子不再進一步鏽蝕,滄州文物局拆除了這座八角涼亭,恢復為露天狀態。
1975年春,鐵獅迎來第二次維修。當地文物局吸取了第一次維修工作的失敗經驗,首先對鐵獅子表面進行除銹工作。
這一次的維修工作解決了上一次遺留的問題,但是鐵獅子周圍的下水道沒有拓寬,排澇能力還是一塌糊塗。
換言之,滄州文物局依舊未能解決鐵獅子周圍積水過深的難題。
圖|分批吊裝鐵獅
到了1977年,鐵獅子的鏽蝕破損狀況更加嚴重,腹部出現了一處長2.58米,寬2.25米的巨大空洞。
眼看鐵獅子已經搖搖欲墜,滄州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四處奔走,請來許多專家進行現場勘察。
大家群策群力,擬定了一項維修方案,重點解決積水深的問題。
許多專家認為:鐵獅子無非就是怕水泡,倒不如把它移至高台上,這樣下再大的雨都不會淹了。
滄州文物局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在鐵獅子北邊八米處先修建了一座兩米高的台座,這樣既能隔絕積水,還能避免遊客攀爬破壞鐵獅子。
台座建好後,文物局找了十幾家建築單位,準備對鐵獅子進行最後的吊裝搬遷。
建築公司都沒接過這種活,怕國寶有閃失成千古罪人,婉拒了滄州文物局的邀約。
最後由本地的一家鐵路服務公司承擔工程施工。
為減輕起吊重量,這家滄州本地公司先吊下了獅頭和蓮花座;吊裝時在獅子腹部焊接了井字架底盤。為不讓中空的腿部受到擠壓,暫時灌注了硫黃錨固合劑。
當時大家認為合劑加熱後會融化,吊裝結束後易於清除。
可是吊裝獅子本體時出現了意外,工作人員錯估了鐵獅子的牢固性。
1984年11月22日,四台十噸級的千斤頂頂住底盤,兩部三十噸級的吊車同步起吊。
在起重搬運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野蠻施工,導致吊索在鐵獅子的下巴、尾巴、左前足、右後足部分造成了嚴重磨損。
吊裝的同時,文物保護者為鐵獅子做了一次全身檢查。發現當時獅子全身破損共42處,除下巴、尾巴、左後足、右前足完全缺損外,最大的空洞是肚皮,足有7平方米。
當搬遷工作全部完成後,工作人員馬虎大意,忘記了及時清理掉硫黃錨固合劑。
結果幾場暴雨一過,固合劑遇水後在鐵獅子的身上膨脹起來,常有紅、黃、黑液體分泌物從鐵獅子腿部裂縫滲出。
這些分泌物是硫鐵化合物以及鐵鏽;液態的硫黃合劑降溫凝固、體積膨脹,導致本來就有裂縫的獅腿加速斷裂。(鐵獅子的雙腿當時幾乎齊根斷裂)
1994年,滄州市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發出多封告急電報。經審批後,同意對鐵獅開展維修保護工作。
在工作人員清除硫黃合劑時,發現獅腿內大約2厘米粗的鋼筋已腐蝕成了魚鉤一樣細。從裡面清理出已酥裂的鑄鐵碎塊大約有60公斤。
第二次維修工作歷時近十年時間,雖說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對鐵獅本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0世紀90年代中期,滄州文物局給鐵獅子進行了塗料防腐工作,使它能夠隔絕空氣,不再受有害氣體侵蝕,卻也使鐵獅子失去了原本的光澤,伴有表面成片脫落的現象。
第三次修復工作緊隨其後,因為鐵獅子幾乎達到了「隨時要倒」的地步,當地的文物局工作人員再次召集了一批業內人士擬定維修方案。
討論來,討論去,業內人士覺得不能再對鐵獅子進行大動干戈的修復工作。
國家和省文物局的相關專家提出:用鐵管做支架來固定鐵獅子,把它給撐起來,如同工地上的腳手架固定住建築本體,讓鐵獅不再倒下來即可。
方案擬定好後,接下來就是緊張的修復工作。工作人員先是在鐵獅子腹部安裝支架,減少對獅子身體和雙腿的壓力,緊接著修補了獅腿殘缺的部分。
可是這次維修再次出現問題。為了加固四條獅腿,維修人員灌注了膨脹係數小於硫黃合劑的爐渣、砂子、石灰等混合材料,鐵獅子的腿部裂縫仍在不斷膨脹擴大。
滄州文物局立馬對鐵獅子周圍安放了大量鋼筋,進行支撐。
圖|鐵獅足部已經斷裂
總之,第三次修復工作雖然讓鐵獅子沒有立即倒塌,卻也讓它的身體不斷錯位。
相關專家、領導原以為混凝土的膨脹係數小,不會對獅腿造成傷害,結果卻背道而馳。
由於鐵獅子隨時就快要倒下,滄州文物局決定往它的腿部繼續填充爐渣和石灰,幾乎是無濟於事。
第四次維修工作由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牽頭開始。當時成立了搶救保護鐵獅子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指出了:「鐵獅子已不是維修,而是搶救的問題了」。
省領導拍板:先把鐵獅內部的爐渣、沙子的混合材料清理出來。
為了防止獅子傾覆摔在地上,文物局緊急運來十噸沙子做成沙袋,堆在它的周圍,安插大量鋼筋,盡量撐住鐵獅。
至此,前後4次對滄州鐵獅子的維修工作結束,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本體、加固平衡的正面效果。
但也對鐵獅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迄今為止,文物專家表示:鐵獅的狀況已經非常糟糕,對它而言,更重要的是日常養護,諸如除銹、封護等減緩鏽蝕的措施。
如同一個已經病入膏肓的老人,平時更要注重養生,不要真的生了大病才去醫院,那樣就來不及了。
實際上,滄州文物管理部門曾在2000年前後廣泛徵集搶救方案。2003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將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
因為前幾次維修的教訓在先,專家們在評審時都異常謹慎,方案最後沒通過。
2006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設立了「鐵質文物綜合保護研究課題」,以鐵獅子為樣本進行了室外大型鐵質文物保護技術的科學研究。
課題組經過數年的科學分析,提出了一個概念性的維修方案:把獅子現有外支架撤掉,通過穩固的內支撐,降低鐵獅子台基的高度。
對於鐵獅最嚴重生鏽的問題,課題組認為:給鐵獅子搭建一個遮雨的棚子,棚子不能像1956年建的八角亭那樣矮,至少要十幾米高,保證通風,就不會潮濕鏽蝕。
無論做內支架還是「搭棚子」,均僅限於是一個概念,千瘡百孔的鐵獅子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圖|鐵獅修復專家座談會
結語
每每談及此事,滄州人民總是認為鐵獅子已經屹立千年不倒,為何經歷了專家前後4次的修復工作後,居然變得越來越脆弱。千年古物抵不過60年的胡亂折騰,這才是滄州鐵獅子最可悲之處。滄州人民有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平心而論,文物工作者們是發自內心地想讓鐵獅子變得更加穩固,只是在擬定修復方案時,沒有更好的處理一些細節。
事與願違,對滄州鐵獅子保護工作,應該好好總結教訓。再者說了,1956年那場大雨,如果不是文物工作人員及時對鐵獅進行保護,它的雙腿或許就已經被腐蝕一空。 2022年7月,滄州文物部門再次邀請了國內許多文物修復專家與業內人士商討關於如何修復鐵獅子。 由於具體方案還未正式出爐,希望這一次對鐵獅子的修復工作能夠讓大家滿意,盡量不要讓這尊「神物」毀在我們這代人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