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達州某小區居民樓下的喪葬服務店引發爭議。有媒體報道稱,部分小區業主將喪葬服務門市的廣告牌砸掉,與店方發生衝突。當地派出所介入處理,喪葬服務店老闆受傷住院。
有居民表示,該喪葬店處於小區出入口必經之路,對住戶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孩子經過都覺得害怕。還有居民認為,小區地處城市主幹道,喪葬服務店會影響城市形象。店主則認為自己是通過正規手續開店,營業執照等一應俱全,理應正常經營。
喪葬店開到小區樓下,你會有不適嗎?店主在小區樓下合法開設殯葬服務店,是否在情理之中呢?喪葬服務店的選址之困該如何破解?

近日,有網友發帖反映,四川達州城區有一家喪葬服務店開在小區居民樓下,「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出行,店老闆還與居民發生糾紛」。
記者前往事發小區調查走訪,居民反映該喪葬服務店老闆在小區兩個出入口分別開了一家門市,並打出了「喪葬服務大全」的廣告牌。居民進出小區都繞不過喪葬服務門市,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
除此之外,小區居民王女士稱,晚上喪葬服務門市氣氛看起來有些陰森,特別是一些學生放學回來都有些害怕。記者從樓上的咖啡廳及附近一家酒店了解到,該門市對他們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3月18日下午,部分小區業主將喪葬服務門市的廣告牌砸掉,與店方發生衝突。
▲喪葬服務門市廣告牌已經沒有了
日前,記者聯繫上該喪葬服務門市老闆黎先生,他介紹,因居民阻止工人安裝廣告牌,雙方發生衝突,自己頭部受傷,正在達州市中心醫院住院治療。
喪葬服務店能否開在小區居民樓下?達州市通川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表示,店老闆提供的資料符合辦理營業執照的要求,目前並沒有相關規定說不能在居民樓下開喪葬服務門市。
3月25日,達州市通川區朝陽街道塔沱社區工作人員表示,近日社區和街道辦、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曾組織雙方協商調解,但雙方均未到場。
遇到這種問題,如果雙方固執己見,答案似乎無解。最終雙方之間釀成暴力衝突,導致有人住院的惡果,可以說非常讓人遺憾。
據報道,四川達州城區這家門市老闆黎先生稱,店鋪是自己買的,門店會存放遺體是謠言,這裡只是業務接待點。也就是說,不排除一些人通過造謠來煽動居民情緒,以達到對老闆施加壓力的目的。
此事一出,立即引髮網友熱議。
有網友表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什麼可怕的」。
有網友覺得這樣可能會「影響小區房價」。
還有網友建議,這種特殊行業應該統一規劃,集中區域開店。
有網友表示,人都會生老病死,沒必要對此上頭,平常心看待即可。有網友稱,每天小區進出看到招牌嚇人,應該規定這類店鋪不要開在鬧市區。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如果門店開在商業街上,大家並不覺得奇怪。這件事引發衝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門店是小區的底商,和小區是一起的。
一方面,特別是小區底商,不少經營業態都會給居民帶來煩惱。比如餐飲會帶來油煙擾民,寵物店會導致異味和噪音等。這就需要經營者考慮周全,減少對居民的干擾,這樣才不會招致反對聲浪。
就拿喪葬經營來說,店面招牌有沒有必要做那麼大?字有必要那麼醒目嗎?雖然公眾應該對喪葬經營平常心看待,但是,殯葬行業屬於特殊行業,應該照顧周邊居民的感受。不說居民反對,這家喪葬門市旁邊就是一家咖啡廳,黎先生可否換位思考一下?
另一方面,開發商和物業對此應該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出售或出租門店時,要照顧到居民的現實利益,約束對方的經營範圍,做到有言在先,不至於後期發生矛盾和糾紛。如果沒有前期約定,有關部門處理就沒有法律依據,如果調解雙方又不聽,最後只會導致矛盾激化。
當然,從喪葬服務店經營者的角度看,他們是合法經營,通過正規手續開店,為有喪葬需求的家庭提供必要服務,滿足社會需要。他們同樣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不能只因居民反對,就失去立足之地。畢竟,喪葬服務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總得有人提供相關服務與產品。倘若所有沿街商鋪都禁止經營喪葬服務店,那麼這類服務場所該設在哪裡?
梳理髮現,近年來,類似糾紛並不少見,它背後可能折射的是一種普遍性的困境。
去年,昆明一小區樓下的喪葬服務店因出售壽衣和骨灰盒等物品,引來居民不滿,雖然社區和相關部門都確認該店屬於合法經營,仍然無法打消住戶質疑。
2022年,山東棗莊一家喪葬服務店更是被多名業主在門口傾倒垃圾。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對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和美觀度愈發重視。而喪葬服務作為特殊服務行業,其經營場所的選擇,極易引發爭議。如何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同時,滿足現代社會需求,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根據《個體工商戶條例》,只要符合工商登記條件,經營者即可依法開業。然而,喪葬行業因涉及傳統文化中的生死忌諱,具有天然的情感敏感性。當「法無禁止即可為」遭遇「民有所忌不願近」,矛盾一觸即發。
事實上,國內部分城市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上海規定殯葬服務機構應與居民區保持一定距離;廣州要求殯葬用品店不得在校園、醫院周邊200米內經營。浙江杭州某社區曾通過「商家開放日」,讓居民了解現代殯葬服務的規範化流程,成功消除「晦氣」偏見,足見增進理解往往比強硬對抗更有效。
類似探索為平衡商業自由與公共利益提供了參考,但多地仍缺乏精細化管理,導致經營者與居民的權益陷入「零和博弈」。
那麼,有沒有可能避免這種矛盾?從長遠看,還是需要多個層面的引導和相互理解。比如,在規則角度,喪葬服務確實帶有一定特殊性,那麼對這類門店的設置,就有必要事先納入城市的商業規劃中去,或是在相關的規則中予以明確。
同時,像小區底商這類經營場所,具體的業態設定,在物業、社區等方面,也該綜合考慮公序良俗和現實情況,相應予以明確的規則指導。
但在規則無法完全、及時覆蓋的情況下,還是得呼籲一種包容、理性的心態去看待一些特殊的業態。就拿喪葬店來說,有些居民可能感到不適,但正如一些網友指出的,人有生老病死,對於喪葬服務原本不該如此「緊張」和「忌諱」。像即便有小孩可能因此引發一些聯想,成年人也可以給予相應的教育引導。也就是說,如果更多人把它當作一個生死教育的場景,而不是一味去強化它的「特殊性」,可能它與居民正常的生活環境的「衝突感」就不會那麼強烈。
一句話,要最大程度預防和避免這類衝突,需要一種雙向的引導、理解和包容。規則上,應該考慮既有的社會觀念,讓喪葬服務門店這樣的特殊業態獲得能夠兼顧居民感受和經營「自由」的合理生存空間,這也是營商環境建設的一部分;社會心理上,也要嘗試去以更平和的心態看待這類服務,這需要在現代死亡教育、生死理念等方面有相應的大眾化引導。
對多元訴求的包容與平衡,亦是城市溫度的體現。當法律為特殊行業划出清晰的「文明半徑」,當社區以共情搭建信任橋樑,商鋪招牌或將不再是衝突導火索,而成為城市文明多元共生的註腳。
對於家門口的特殊行業,你怎麼看?
你家社區類似的情況是如何解決的?
歡迎您留言討論
說說您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