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蔥肉燥飯
文 · 魏水華
台灣有兩種很流行的小吃,滷肉飯和肉燥飯。很多遊客哪怕嘗過,事後來問,還是會傻傻分不清楚。但真相其實很簡單:能看見一塊塊肉的,即為「滷肉」;看不見整肉,只有肉末或肉糜的,即為「肉燥」。前者價格稍貴,算是街邊小吃里的高檔貨色;而後者則頗似北京的豆汁兒、重慶的小面,是台北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紀,人人都能沒事來一份的小吃界大滿貫。
不管是滷肉還是肉燥,有一件輔料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它們區別於普通紅燒肉、普通肉末炸醬的最大不同——紅蔥頭。
紅蔥長得像是濃縮版的洋蔥,當然,味道也很濃縮。見過有人拿紅蔥頭當葯生吃來降血脂的,有沒有用另說,不過一定不好受:生紅蔥比生洋蔥少了多水的脆爽與鮮甜的滋味,多了類似於大蔥的刺鼻和辛辣。想像一下,咀嚼山葵根和干辣椒混合物是什麼感受,就知道了。
所以,紅蔥頭註定不適合當作調味品直接使用。但食不厭精的饕客們卻發明了「紅蔥酥」這種東西:將紅蔥切丁,溫油慢火炸到酥脆,溫度和油脂去掉了辛與沖,卻保留了香與濃。因為好吃又百搭,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不少地方,紅蔥酥都是重要的調味品,比工藝做法相近的金蒜酥更加流行。我曾經在潮汕吃過一種將紅蔥酥填在肚裡烤的鴨子,比北京烤鴨味美;還在福建漳州吃過一種用綠豆粉、紅蔥酥和甘蔗汁製成的「香脯糕」,外觀和別處的綠豆餅近似,但因為加了紅蔥酥,味道出奇香濃,做茶點絕佳,賽過當地出名的水仙花。據說,在沒有奶粉的歲月里,漳州人還用這種香脯糕泡水研糊來餵食嬰兒,想必當地人長大後,出門在外,吃什麼都不如家鄉的紅蔥香了。
售賣肉燥飯的大姐有著台灣人特有的熱情與和善,看我吃得香,就主動攀談起來。她說,做肉燥飯的手藝是從她媽媽開始的,當時台灣通脹嚴重,生活條件不好,好幾個月不知肉味。老太太買來便宜的豬頸肉,絞成肉末,再用紅蔥酥和八角桂皮鹵了,竟然也噴香好吃,分贈給鄰居以後,名聲傳開,於是老太太乾脆盤了店面,做起了肉燥飯和滷肉飯生意,因為店面是自己家的,母女倆一開就是三十多年。「現在當然不用豬頸肉了,換成上好的五花肉,配菜里也增加了香菇、筍丁、蚝油,唯有紅蔥酥還是自家炸的,三十年老店,口味還是沒變。」沒錯,在台灣這個百姓擁有永久房屋產權的地方,大街上隨處都是開了二三十年,傳承有序的老店。「古早」不僅是他們的食物審美法則,更是生活觀所在。
回大陸前,在超市買了幾大罐馬口鐵罐裝的紅蔥肉燥,雖然是機制的肉醬,但紅蔥的香味倒是一點沒打折扣,還有濃濃的芝麻香,大概是拿芝麻油炸的紅蔥酥。到家了煮一鍋白米飯,來一勺肉燥,簡簡單單,便是無上美味。
「地獄廚神」劉一帆最愛紅蔥肉燥,他說肉燥飯是「肉燥和米飯的纏綿的戀愛」,我倒覺得,它應該是肉燥和米飯間的一場戰爭,一邊是濃汁濃香、一邊是本色本味,勺子一攪,就如火如荼地打在了一起,最終兩敗俱傷,被嘴巴吃了個全軍覆沒。這世上還曾有更慘烈的戰爭么?
出品 | 食味藝文志(微信號:SWyiwenzhi)
作者 | 魏水華(微信號:qyqy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