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驚雷起,炸醒誰的美夢了無痕?2023年7月3日18時,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2023年第23號公告《關於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
公告指出從8月1日開始,國內所有跟鎵和鍺有關聯的產品想要出口就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必須要先獲得商務部和海關總署頒發的許可證。
經營者對包括金屬鎵在內的14種物項不經許可就向外出口,那就等著承擔責任吧,嚴重的可能會承擔刑事責任,等著吃牢飯吧。
該則公告一經發布瞬間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各路大V、評論家紛紛下場,審查規格之高、懲處力度之大讓大家眾說紛紜。
為什麼看似普通的一條公告會在國人圈、華人圈裡反響這麼激烈,鎵和鍺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必須用到的嗎?只有中國才有嗎?
小編簡單梳理了以下幾個問題,幫著各位清晰的了解該事件全過程。
事件背景:
原來剛剛不久美國聯合日本、荷蘭一些國家進一步收緊對光刻機等半導體製造設備禁令。
禁令要求一些公司向外出口時需要經過本國的政府批准,該項規定將於9月1日正式實施。
但是沒還有等到該項禁令實施,就在美國財長葉倫準備訪華之前,中國商務部的第23號公告就誕生了,也不知道對於這份始料未及的禮物,他們會不會空手而歸?
鎵和鍺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不了解鎵、鍺是什麼?它們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簡單來說,這兩種材料是大多數先進位造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應用廣泛。
鎵素有「電子工業脊樑」的美譽,是生產半導體最基礎的必要材料之一,並廣泛應用于軍用相控陣雷達方面、光伏磁性材料等領域;
鍺被稱為是「希散金屬」,是天然的優良半導體,在人工智慧、物聯網、新能源上被廣泛應用,先後被許多國家列入戰略儲備物資的重要戰略資源。
國際儲備狀態:
目前中國在這兩種材料的產量上處於全球領先,單從產能來看,鎵佔了80%,位列全球第一;鍺產能佔了全球的40%左右,僅次於美國。
請各位試想一下,這個數字背後代表的什麼意義?是不是屬於咱們跺跺腳,他們就得抖一抖的存在。
看到這裡,不免有人會有疑問,其它國家難道自己不能生產嗎?答案是:能!但是會非常艱難。
我們就拿鎵來舉例,它的價格之所以低廉,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國有條件提供大量的產能。
比如電解鋁的產生就需要充足廉價的電力供應,歐美自己的生活民用電力供應都非常緊張,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忘記2022年,歐盟一些國家冬天的斷電風波,所以根本沒有富餘的電力去支持一條鎵的生產線。
另外鎵是生產氧化鋁的提煉物,屬於生產環節的附加產物,不會過多的增加我們的製造成本,捎帶手的事兒。
但是歐盟一些國家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他們的最優解就是靠進口來滿足工業需求,而中國恰恰是全球出口第一大國。
結束語:
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場針對歐美霸權主義的反制行動,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場公平的判決。
中國是一個友好而善良的國家,我們不隨便欺負別人,但是也不能隨便被人欺負。
如果西方的部分國家還要繼續對半導體產業施加壓力,那中國有權採取必要的反制手段以維護自身利益,讓你繼續搞「小院高牆」,堵別人的路,最終可能自己也無路可走。
對中國來講,這些稀有元素只是整條生產環節的「下腳料」,我們不賣,這些產能挺多放在角落裡擺爛,影響不了我們什麼。但是他們買不到,這些就會變成工業黃金。
反過來他們再想自己重新開發已經晚了,增加太多人力成本和價值成本不說,冶煉技術和大規模的產業鏈培養都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路程,想解決眼下的危機是不現實的。
半導體也好、晶元也罷,都是一條非常長鏈條的產業,共同有用廉價的能源,儲備更多的人才和技術,才能更好的發展。
相信不久的將來,歐美一些國家就會發現,在殘酷的事實和絕對的實力面前,他們遠比自己想像的更加依賴中國的出口,因為中國才是世界公認的工業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