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並不是剛一入朝為官,就獲得朝廷的重視。
在大員雲集的京城,曾國藩要想從翰林院一名小小的從七品檢討位置上,獲得晉陞,要麼有後台有靠山,要麼有財力支持。可是,曾國藩出身湖南農村,家裡送他讀書,已經舉步維艱,哪裡還有銀子支撐他呢?
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靠曾國藩自己了。
在大清王朝腐敗的官場上,一個人的才華往往會被權勢、利益淹沒。曾國藩30歲正式踏入官場,發現僅僅靠自己的努力,根本不能出人頭地,還需要手段。
曾國藩是理學大師,他鑽研的是理學,因此,有一些學者認為曾國藩是靠理學獲得升遷的。理學僅僅是曾國藩進入官場的入門券。
清朝的治國指導思想是理學,這是每個文人、官員都必須學習的,如果理學理論過硬,朝廷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自然會佔據一定的優勢。
但是,理學思想是要求他律,朝廷可以要求每個人,而曾國藩作為一個基層官員,曾能去要求他人呢?
曾國藩參加工作2年時間後,終於找到了竅門,並在33歲後不斷獲得升遷,開啟了他輝煌的人生。
曾國藩是如何做的呢?他用了一套自我修鍊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心學思想。心學思想是要求自律,是一個關於如何強大自己內心的思想。曾國藩參加工作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正式將心學思想用到自己的身上,併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是用立志來強大自己的內心。
剛剛進入官場的曾國藩,為人做事都不踏實。他脾氣暴躁、虛偽、傲慢,常常和別人發生矛盾。
正是這些性格缺陷,讓曾國藩很不適應官場上的生活,和上司、同僚們的關係處理得很不好。
曾國藩一心想做一個好官,可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官呢?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曾國藩從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中,找到了方法:立志。
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就立下了終身之志,他在信中說道: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當一個人有了目標後,就會不斷修正自己的過失,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從此以後,曾國藩每日反省,學習也更加刻苦,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翰林院中的佼佼者,內心越發強大和自信。
當然,曾國藩做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不斷獲得升遷。在沒有人脈的情況下,曾國藩該如何做呢?
二是用誠心來經營自己的人脈。
前面我們提到,曾國藩在官場中並沒有人脈,也沒有銀子,也就是說,他要想獲得升遷,還是有很多困難的。
所謂的人脈,就是人與人的交往,既然是一種社交方式,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與心的交流。而這樣的交流方式,師生關係是花費成本最少,最容易積累人脈的方式之一。
曾國藩為了積累有用、有質量的人脈,他開始拜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師,比如,拜理學大師、正三品太常寺卿唐鑒為師,向他學習理學。
除了拜訪一些有名望的人物外,曾國藩還特別會利用師生關係積累人脈。
比如,曾國藩在參加會試的時候,由於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是主考官,按照科舉考試製度的規矩,有一層師生關係,曾國藩於是利用這層關係,用自己的真誠一步步走進了穆彰阿的生活中。
在這個拜師的過程中,曾國藩僅僅用了一個「誠」字,誠心誠意拜師學藝,誠心誠意對待自己的恩師,就獲得很多有質量的人脈關係。人與人交往,只要有誠意,都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就是心學思想給曾國藩帶來的好處。
拜師僅僅是曾國藩心學中的一個方面,在他的升遷、為官、社會交往過程中,還有更多的方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下方卡片鏈接,訂閱、購買《曾國藩心理操縱術》,該專欄從曾國藩入朝為官開始講解,全面剖析他如何運用心學思想,讓自己獲得成功的過程,值得收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