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的破產只是一筆18億美元的到期債務,這家全美排名16位的銀行,資產高達2715億美元,18億美元的債務佔總資產1/100都不到。
然而雪崩往往只是一千小雪花引起的,以至於信息被披露後,發生擠兌現象,幾個小時內就經歷了從股價暴跌60%到宣布破產。
四大銀行出現現金流危機
然而遭遇現金流危機的不僅僅是矽谷銀行,美國四大銀行同樣遭遇了現金流危機。
早在今年2月,美國第三大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就出現了無法取現的情況。
而受到矽谷銀行倒閉的影響,美國民眾在本周末紛紛來到銀行門口取現,排起了長隊。
3月11-12日,全美第五大銀行富國銀行連續兩天無法取現,紐約富國銀行門口排起了取現的長隊。
3月11日,全美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被曝有479億的未實現損失,而現在已經破產的矽谷銀行未實現損失才150億。
3月11日,美國普通老百姓在第一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門口排隊取現,但是取不出錢。
目前,全美五大銀行,只有花旗銀行還未出現民眾無法取現的情況。
上述四家銀行的規模,跟我國四大行規模相當,總資產超過了8億美元,總存款達5.8億美元。如果一旦發生擠兌現象和債務違約,後果將不可設想。
要知道矽谷銀行總資產才為2090億美元,總存款1754億美元,僅僅只是美國前五大銀行的零頭,卻能掀起全球金融圈的大地震。可想而知,如果一旦美國五大行出現問題,後果不可設想。
而美國四大銀行的資金鏈危機,罪魁禍首莫過於美聯儲的暴力加息,加息到4.75%的程度,足以把銀行的現金流干崩,連四大銀行都撐不下去了。
目前來看,矽谷銀行恐怕將不會是個例,一方面是民眾已經開始出現恐慌,一旦出現擠兌,哪怕現金流再充裕,也難免出現倒閉危機,另外一方面美聯儲降息時間恐怕還要等待一年以上的時間,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冬天。
美國民眾訴苦工資無法取現
在推特上,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開始擔憂和指責銀行無法取現的問題。
一位洛杉磯網友寫道:「40年來,我從未在洛杉磯布倫特伍德見過一家銀行擠兌——這是第一家共和銀行分行,站在雨中的人們。」
從圖片中不難看出,哪怕下著大雨,美國民眾仍然排起了長隊,來到銀行門口取現。
一位黑人網友則抱怨道:「到處都沒有現金,甚至是美國銀行。」
然而情況更加糟糕的是已經有銀行連工資都無法取現了。
一位網友就寫道:「wells fargo(銀行名稱)可以把錢給我嗎?我可以保證我是一個很好的小消費者,我使用你的信用卡和其他的一切業務,請你把我的薪水還給我好嗎?」。同時,該網友還配上了一個哭泣的表情包。
從美國網友的推特中不難看出,目前全美都出現了不同規模的擠兌現象,哪怕富國、美國這樣的銀行,都難逃資金流斷裂危機。
十家銀行恐步矽谷銀行後塵
連美國四大銀行都出現了擠兌危機,那麼中小銀行的生存情況則更加惡劣。
1月11日,《紐約時報》就列出了十家目前風險最為惡劣的銀行。
紐約時報通過凈息差這一指標來衡量有步矽谷銀行後塵風險的銀行。也就是在利息收入減去利息開支,再除以平均總資產之後,下述十家銀行的凈息差指標表現最差。
跟矽谷銀行同在加州的第一共和銀行、 西太平洋合眾銀行,以及側重加密貨幣業務的Signature Bank等中小銀行都面臨很大的風險。
以第一共和銀行為例,其存款業務主要來自富裕的個人客戶。截至2022年底,第一共和銀行共有1764億美元存款,約佔總負債的90%,其中35%的存款是無利息的,68%的存款沒有保險。在美聯儲加息之下,儲戶有更多的生息投資渠道,而無利息的存款在市場風聲鶴唳的情況也更容易發生擠兌。
而投資者更為關心的則是2008年的雷曼危機是否還會重現?
1月11日美國前財務部長薩默斯就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他認為矽谷銀行並不會造成大範圍的系統性風險問題,08年的悲劇很難再次上演。
筆者認為,雷曼當年是在次級貸款衍生品上栽了跟頭,但矽谷銀行可以說還沒有嚴重到資不抵債的地步,主要還是因為被著急取錢的存戶搞得焦頭爛額,然後引發連鎖反應,越來越難辦。
而且,目前矽谷銀行的接盤方似乎已經找到,矽谷銀行倒閉的影響,恐怕很難蔓延到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