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的交替是具有周期性的,大致包括了農民起義、外部勢力入侵的方面,一旦舊王朝覆滅,新的王朝就會接踵而至。
明清交替之際,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不斷侵擾明朝遼東地區,嚴重威脅遼東地區的安全。
為了守衛遼東地區,明熹宗朱由校派遣袁崇煥率領明軍駐守山海關。
而後,明軍與後金軍展開了激烈的交戰,袁崇煥親自指揮寧遠之戰以及寧錦之戰,明軍大獲全勝。
為了更好地抵禦後金軍,袁崇煥建立了關寧錦防線,而他本人更是被譽為「明朝最後的防線」。
然而崇禎皇帝卻將他凌遲處死,他死後北京城內的百姓竟然將他的屍體瓜分殆盡,只剩下一顆頭顱,這顆頭顱更是被崇禎皇帝掛在牆上示眾。
直到1966年,袁崇煥墓被挖開,考古專家第一時間抵達了現場對袁崇煥墓做進一步調查。
調查之初,他們一直深信袁崇煥的墓中有一顆金頭顱,然而隨著調查結果浮出水面後,他們發現自己竟然被騙了三百年。
袁崇煥臨危受命
就如同明朝大多數官員一樣,袁崇煥同樣也是通過科舉考試考中了進士,開啟了仕途之路。
袁崇煥是一位酷愛兵法之人,經常與士卒談論兵法,尤其是邊境的退伍士卒。
在向他們詢問邊疆的軍事情況後,袁崇煥都會產生戍守邊疆的想法。
公元1622年廣寧戰役爆發,廣寧巡撫王化貞率領的明軍被後金軍擊敗,隨後,後金軍迅速佔領廣寧後,又相繼佔領錦州等重要城池。
而後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山海關,一旦山海關被攻陷,北京便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廣寧戰役的失敗,使得明朝政府驚慌失措,就在群臣一籌莫展之際,袁崇煥站了出來並說道:「只要給我足夠的糧食與兵馬,我一人足矣鎮守山海關」。
膽識過人的袁崇煥受到了群臣的讚賞,而明熹宗也准許他負責鎮守山海關,並允許他招募士兵。
而袁崇煥之所以信心滿滿,是因為他在得知了廣寧戰役戰敗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前往山海關考察地形,並根據山海關的地形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袁崇煥抵達山海關後成為了王在晉的下屬,然而二人很快就在戰略部署上產生了分歧。
皇帝近臣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袁崇煥的提議,並向明熹宗上書請求罷免王在晉的職務,而後袁崇煥親自帶兵坐鎮遼東地區。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後金軍隊直逼寧遠城。
袁崇煥誓死保衛寧遠城,寫下血書以表決心,此舉極大地鼓舞了城中士兵的士氣。
經過接連幾天的交戰,努爾哈赤被寧遠城上的紅衣大炮所傷,再加上當時天氣異常寒冷,非常不利於作戰,後金軍只能撤退,寧遠之戰明軍大獲全勝。
此前明軍在與後金軍的作戰中屢戰屢敗,寧遠之戰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明軍的士氣,努爾哈赤也在此戰過後突發疾病去世,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
寧遠之戰勝利後,在袁崇煥的帶領下,擊退了皇太極率領的軍隊,即為寧錦大捷,兩次戰爭的勝利,足矣證明了袁崇煥過人的軍事才能。
袁崇煥之死
1627年是明朝風雲莫測的一年。
這一年,袁崇煥受到魏忠賢的影響,只能被迫衣錦還鄉,放棄了鎮守邊疆的職務,也是在這一年,明熹宗駕崩,他的弟弟崇禎皇帝即位。
崇禎皇帝即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誅殺魏忠賢,重新奪回屬於皇帝的權力,次年更是在群臣的建議下,再次啟用袁崇煥。
重新返回官場的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提拔為兵部尚書,總管遼東以及周圍地區的軍務,而袁崇煥也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五年復遼」的計劃。
聽到袁崇煥的計劃,崇禎皇帝大喜,便賜予他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是明朝皇帝御用寶劍,他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持有尚方寶劍的臣子有著先斬後奏的權力,可見這時的崇禎皇帝是非常信任袁崇煥的。
然而,袁崇煥卻用這把尚方寶劍誅殺了毛文龍,這種錯誤的處理方式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當時,毛文龍所率領的明軍屢戰屢敗,便駐紮在皮島上。
皮島是戰略要地,尤其是當明軍接連失去幾座重要的城池後,皮島的價值更為重要,能有效地制約著皇太極,因此皮島以及毛文龍一直被皇太極視為眼中釘。
毛文龍駐紮皮島後,將皮島的所有官員換成自己的親朋好友,並且謊報軍隊數量,徵收過往船隻稅收,更是多次抵制袁崇煥的建議。
袁崇煥得知了毛文龍在皮島上的所作所為後,認為如果不能被自己所用,就要將他剷除。
為此袁崇煥羅列了毛文龍在皮島的罪行後,將他處死在皮島,而處死毛文龍如此重要的事情,袁崇煥並沒有向崇禎皇帝稟報。
當崇禎皇帝得知袁崇煥處死了朝廷重臣後,為了不影響袁崇煥的「五年復遼」的計劃,他只能讚許袁崇煥的做法,也就是在這時,崇禎皇帝與袁崇煥的君臣關係出現了裂縫。
毛文龍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太極,拔出眼中釘後,皇太極的下一個目標便是,直取關內,繞過那些防禦重鎮,奪取那些沒有防禦工事的城池。
隨後,皇太極親率八萬士卒從蒙古地區攻入,直逼北京城,同時採用離間計,散布謠言聲稱袁崇煥投降了皇太極。
當皇太極即將兵臨城下的時候,袁崇煥才發覺不對勁,快馬加鞭回援北京城。
此時的北京城內非常混亂,人心惶惶,而崇禎皇帝對袁崇煥投降皇太極的謠言將信將疑。
就當袁崇煥抵達北京,為了更好地守住北京城向崇禎皇帝請求自己率領軍隊入城,而崇禎皇帝卻認為袁崇煥不擊退前來進犯的敵人,卻想著進城,認為他居心叵測,便拒絕了他的請求。
當時,崇禎皇帝為了大局著想,還是召見了在北京城外的袁崇煥,此時的袁崇煥還不清楚自己已經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並且自己怎麼也沒有想到皇太極會兵臨城下。
為此,袁崇煥向崇禎皇帝做出了解釋,他認為是因為皇太極非常的強大,希望崇禎皇帝可以與皇太極議和,此舉更是加重了崇禎皇帝的疑心。
幾天後,崇禎皇帝再次召見了袁崇煥,開門見山地詢問袁崇煥是否投降了皇太極,袁崇煥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因此沒有回答崇禎皇帝。
見袁崇煥沒有說話,便認為袁崇煥默認了,他無法接受自己的臣子欺騙自己,隨即將他以誅殺毛文龍,投降皇太極的罪名凌遲處死。
真相水落石出
公元1630年,袁崇煥被押赴刑場準備凌遲處死,當時北京城的所有百姓都認為是袁崇煥通敵賣國,對其恨之入骨,紛紛來到袁崇煥的凌遲處死現場,在百姓的咒罵聲中,袁崇煥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袁崇煥去世後,他的屍體被百姓瘋狂地搶奪,深知不惜花大價錢買他身上的肉,只為消除心中對其的憤恨。
他的頭顱更是被崇禎皇帝掛在城牆上示眾,最終不知去向,還有甚者認為在其墓中有顆金頭顱,直到他的墓穴被打開真相才得以公佈於眾。
在袁崇煥去世後,無人繼續鎮守遼東,他苦心經營的遼東防線轟然倒塌,而後李自成農民起義,崇禎皇帝自縊在煤山,1644年清軍入關宣告著明朝統治的結束。
時間回到1966年,當考古專家進一步調查袁崇煥的墓穴時,並沒有發現頭顱,更何況是金頭顱。
而後專家翻閱史書發現,原來當時在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當天,有位姓佘的義士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袁崇煥的頭顱,避免被旁人發現,義士只能將他的頭顱藏在他處,而後又為袁崇煥立碑,以此悼念袁崇煥。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袁崇煥的貼身護衛,只有他知道袁崇煥的為人,只有他知道袁崇煥是被冤枉的,為了世代守護袁崇煥的墓,這位姓佘的義士在臨終前留下了祖訓,告誡後世子孫可以讀書,但是不能做官,要世世代代守護這個秘密。
而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在袁崇煥的墓穴中沒有發現頭顱的原因,而金頭顱的傳說也就不攻自破了。
隨後,考古專家聯絡到了佘家的守墓人佘幼芝,根據這位守墓人的介紹,專家得知她是第十七代守墓人,而當她出生的那天起,身上就背負著守墓的責任,這是身為佘家人的使命。
佘幼芝回憶道,自從她記事起,她的父親就經常講述袁崇煥的故事,她深知袁崇煥不是賣國賊,而是民族英雄。
為此,她下定決心,要永遠守護袁崇煥的墓,守護他最後的清白。
佘幼芝是歷代守墓人中唯一的女性,這是因為佘幼芝的堂哥因為一些變故,不得已放棄了守墓人的身份,還曾勸說佘幼芝一同離去,卻被佘幼芝拒絕了。
佘幼芝九歲那年,其父因病去世,臨終之際他的父親握著佘幼芝的手不斷地強調,要守護好袁崇煥將軍的墓,回憶到這裡佘幼芝不禁潸然淚下。
佘幼芝守墓的過程可謂是非常艱辛的,1966年袁崇煥的墓被挖開後,便再也無人問津,只留下破爛不堪的墓穴,就連墓園也成為了學校的操場。
為了遵守祖訓,自1978年伊始,佘幼芝開始東奔西走講述自己守墓人的故事,呼籲社會可以幫助修復袁崇煥的墓。
隨著時間的推移,佘幼芝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1990年袁崇煥將軍的墓碑被重新立起來,她不會忘記社會對她的幫助,為此她用本記下了捐款人以及支出的每一筆金額。
兩年後,佘幼芝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曉,無不傾佩佘幼芝義薄雲天的品質,這件事情更是被北京市文物部門所重視,甚至要雇請專門掃墓的人為袁崇煥掃墓。
佘幼芝深知為袁崇煥守墓是她的使命,不想在給文物部門增添麻煩的她謝絕了北京市文物部門的好意。
2020年,佘幼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她的女兒焦穎繼承了母親的使命,繼續守護著袁崇煥的墓,這是佘家人新的傳承。
平凡的人總是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佘幼芝守護的不僅僅是袁崇煥的墓,更是一種愛國主義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勵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為祖國更好的發展不懈奮鬥,是紐帶、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