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在第一期《天賜的聲音》中還表現得懶懶散散,甚至有點兒油膩的蘇見信,第二期卻直接上演了「砸場子」的戲碼。
第一期當GAI拋出一句「當她從草根突然擁有了3000萬粉絲的時候,難道你想她第一件事是去拯救華語樂壇嗎」 幫唐藝圓場,而站在唐藝身邊的蘇見信,登時朝GAI豎起了大拇指,似乎透露出他的態度,就是沒必要把音樂搞得那麼嚴格、那麼有使命感,隨意一點大家都開心。
但第二期再次登場,他的態度卻突然轉變。在與康姆士樂隊合作演唱後的辯論環節,他當場拋出了一個靈魂拷問:大家都在關注華語樂壇有沒有進步,可所有電視節目都在翻唱來翻唱去,華語樂壇怎麼有進步?唯一進步的可能只有編曲,我們節目這麼多有能力的人(導師、樂評人)聚在一起,還是在做這件事(改編翻唱),請問它的意義在哪裡?誰能告訴我……
蘇見信突然非常嚴肅地說起這個事,可能主要源於上期唐藝被樂評人指責她只是在網上翻唱,沒有做自己的作品。當時蘇見信為維護唐藝,與樂評人爭辯後還一氣之下暴走離場。此次他的靈魂拷問,似乎帶著復仇的意味——你指責別人只會翻唱,可你這麼大個節目,不也一直在翻唱嗎?
蘇見信這個話一出口,大家面面相覷,全場陷入尷尬,主持人也好,GAI等導師也好,郝雷等樂評人也好,都試圖用話語來圓場,但一個個說了等於沒說,尤其是郝雷說的那句「我們起碼還有音樂」。
蘇見信沒能得到滿意的答案,繼續渲染這個事情的嚴肅性,甚至說自己以後可能都不會再唱了;另外說到身邊同樣參與翻唱的康姆士樂隊,他覺得讓樂隊來做這種事更不自在。他感同身受地說,自己也是樂團出來,也是翻唱出來,雖然受到大眾追捧,可是他卻覺得有一種「抬不起頭」的感覺……
我很吃驚,節目組竟然會把蘇見信言語引發的這一大型尷尬場面剪輯進節目中。
蘇見信說的問題,是確實存在的,且不容忽視,所以一說出來就震耳發聵。但是,作為節目嘉賓,他有沒有必要在節目中這麼鄭重其事地批判該現象,卻是值得商榷的。
有人大讚他心直口快,頭腦清醒;也有人說他邊端著碗吃肉邊罵娘,沒有職業素養;更有人吐槽他,把自己當黃家駒了嗎?既然自己都是翻唱起家的,也沒什麼原創代表作,而且自己也參加過那麼多翻唱的節目,突然在這裡進行炮轟,不是打自己臉嗎?還賭上自己往後綜藝資源被封殺的風險,逞一時口舌之利,值得嗎?
尤其有意思的是,蘇見信居然還將自己以前的樂團拉下水,說信樂團的走紅讓他抬不起頭,難道…他就是因為這個而離團單飛的?
不過他說得沒錯,信樂團確實是靠翻唱起家的。
比如首張專輯中讓他們一炮而紅的歌曲《死了都要愛》,翻唱自韓國歌手朴完奎的歌曲《千年之愛》,由姚若龍重新填的中文詞。1997年蘇見信在酒吧唱歌的時候,他就完成了這首歌的錄製,出道後便收錄在了信樂團首張專輯中;
再比如第二張專輯中最火的《離歌》,原曲是韓國歌手金建模的《戀歌》,同樣由姚若龍重新填詞,被信樂團翻唱火了;
還有第三張專輯《海闊天空》的同名主打歌《海闊天空》,唱出了信樂團團員成名前後的真實心境,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同樣是翻唱自一首韓國歌曲,原曲來自韓國天后WAX的《離開我的理由》,中文詞依然來自姚若龍的創作……
信樂團最火的就是這三張專輯了,最火的也是上面提到的三首歌。20年之後再提到信樂團,大家耳熟能詳的,依然是這幾首歌。可是誰能想到,這幾首將信樂團推上演藝巔峰的歌曲,居然無一例外都是翻唱自韓國歌曲。
正如蘇見信所說,這幾首歌捧紅了我們,隨便到哪裡都被要求唱這幾首,但都不是我們寫的,你說我們在享受這些鮮花與掌聲時,該不該開心呢……
說實話,作為一支搖滾樂團,卻是唱著別人的歌走紅的,這確實有點超乎我們的想像。
如果你是單純的偶像歌手或偶像團體,都還能理解。比如同時期走紅的F4,一首《流星雨》是翻唱歌曲,S.H.E也有的歌是翻唱歌曲,至於90年代,翻唱日本歌曲走紅的港台偶像歌手和組合就太多了……
可你一支純爺們的搖滾樂團,居然靠翻唱走紅!就這一點來說,比同時代的飛兒樂團就差了好大一個檔次。
如果你是誕生於七八十年代,也可以理解。比如當年香港樂壇翻唱盛行,就連早期的樂隊都是以翻唱英文歌為主,包括頗具地位的溫拿樂隊。但自80年代末開始,以BEYOND、太極、DM等為代表的香港樂隊,都靠的是原創立足樂壇。內地的黑豹、唐朝、崔健、魔岩三傑等樂隊和搖滾歌手,誰不是靠原創啊?
靠翻唱怎麼好意思說做樂團,好意思說搖滾啊?更何況,信樂團誕生於21世紀,那時候華語歌壇翻唱外國歌曲的遮羞布已經漸漸透明化了,再這般操作確實不是太體面。
當然,信樂團也並非專輯中每首歌都是翻唱,也有個別作品是樂團成員創作,還有許多作品是自己的幕後音樂人所貢獻。但如蘇見信所說,拿別人的歌來翻唱能火,自己的歌唱了卻不被人知道,這終究還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拒絕翻唱,只堅持原創,大概率就沒有後來的信樂團。
縱觀整個華語樂壇,靠翻唱外國歌曲走紅的「搖滾樂團」,大概也就信樂團一個吧。信樂團能大火,一是靠蘇見信凌厲的高音,二就是靠那幾首膾炙人口的翻唱歌曲。
也許正因為如此,信樂團從成立一開始就並不存在真正的團魂,所以才在爆紅後出現主唱不辭而別,留下幾個樂手原地傻眼的尷尬局面。
蘇見信當年隨樂團走紅後,出的個人首張專輯,就是一張翻唱專輯《Special Thanks To…感謝自選輯》,他在裡面翻唱了《如果還有明天》《愛情三十六計》《黑色柳丁》,還有《我期待》《我的背包》等歌曲。這說明他對翻唱改編並沒有那麼排斥,對原創並沒有多深的執念。
不過單飛後的個人專輯,他創作的成分確實增加了,尤其是《大爺們》和《反正我信了》等專輯,幾乎是他包攬了詞曲創作。但結果也看到了,個人創作中也幾乎沒有一首走紅的歌。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尷尬呢?
總之,蘇見信在《天賜的聲音》舞台上向電視節目翻唱成風的現象開炮,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也有點小題大做了。雖然這嚴格來說並不算「小題」,但畢竟是普遍現象,音綜難做,原創類音綜更難做,不是你炮轟一番就能改變什麼的。我估計是兩期節目一起錄,錄第一期時他火氣未消,故在錄第二期借故撒了出來。
不過話說回來,蘇見信說的這個現象也值得重視,就像做樂團難做,做原創音樂難做,當年信樂團靠翻唱幾首韓國歌獲得流量而火了,但不代表大家都應該效仿他們去走捷徑;做節目也是如此,只有迎難而上,堅持原創,才能獲得真正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