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先是談了俄軍戰損情況的估計,其中提到對烏軍的戰損由於缺乏可分析數據,故而很難展開討論。
但非常配合的是,我們剛發文僅僅一天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便公開聲稱,烏軍在戰爭中已有超過10萬人死亡。
由於這一數據並非是俄方發布,而是支持烏克蘭的歐盟方面所發,因此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之後,這一內容被刪除,同時歐盟方面表示不打算向烏克蘭道歉。
烏克蘭方面對此自然反應強烈,但最初表示烏軍的戰損數據是機密,只有在適當的時候才會公布。
然而由於馮德萊恩所透露烏軍陣亡數據的信息不斷發酵,因此烏克蘭官方被迫做出直接回應,以抵消不利影響。
12月1日,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在與媒體的連線中稱,根據烏軍總參謀部及最高統帥發布的官方評估顯示,開戰以來烏軍的陣亡人數在1萬至1.25萬到1.3萬人之間。波多利亞克還稱,烏軍更多的是負傷人員。
由此,烏克蘭方面正式回應了己方的陣亡數,以波多利亞克所稱為準,則最多不會超過13000人。
而根據烏軍發布的戰報,截止12月2日時,烏軍聲稱的俄軍陣亡數已經突破了9萬人,具體為90090人。以此而計,在烏克蘭的宣傳視角,雙方陣亡人數之比大約為1比7。即烏軍每陣亡一人,那麼俄軍就得陣亡7人。
很顯然,烏軍公布的己方戰損和殺傷戰果,都是比較誇張的。
我們首先來看烏軍的陣亡情況,即以最多的13000人為基準展開討論。
目前,俄烏之戰已經持續超過280天,以13000人的數據為基準,則烏軍平均每天陣亡不到50人,每周陣亡約300餘人,每月陣亡約1400人。
如果按照1比3的陣亡/負傷比來計,則烏軍應該還有大約3.9萬人的負傷人員,在戰爭中的傷亡合計約5.2萬人。如果考慮到負傷人員可以傷愈歸隊,則在烏軍官宣的視角,其自身的不可恢復性戰損只有兩三萬人。如果加上被俘人員的話,也就是再多上幾千人。
在俄烏戰前,烏克蘭軍隊及國民衛隊的總兵力大約是30萬人。如果戰爭中只有3萬人上下的不可恢復性戰損的話,那麼也只是佔到了烏軍戰前常備兵力的十分之一,連傷筋動骨都還談不上。
而烏軍在戰爭剛開始後,即開始總動員,又激活或新組建了10多個作戰旅,另外大約30個領土防衛旅也投入正規戰中,更多的動員人員還在徵發。
以烏克蘭國防部長在7月初公布的數據稱,烏方的動員人數已經達到了約百萬之眾。其中烏軍約70餘萬人、國民衛隊9萬多人、邊防衛隊6萬多人、國家警察10多萬人。
再7月初的時間點計,烏軍的不可恢復性戰損按照其宣傳口徑來說,不過才一兩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就興師動眾,動員百萬大軍似乎說不過去。
而且按照烏軍的宣傳,烏軍在戰場上對俄軍的陣亡比可達1比7之高。如果說截止7月時,烏軍的不可恢復性戰損一兩萬人的話,那麼按照烏軍宣傳口徑,俄軍的不可恢復性戰損已經超過了10萬人。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俄軍的部分動員令是在9月下旬才下達的。此前其用於對烏作戰的只是可以抽調出的合同兵部隊,最多不過15萬人。加上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武裝,以及志願者和僱傭兵,全部對烏作戰的地面兵力也只有20多萬人。
而且,請注意上述20多萬是全部兵力,並非直接可以同時投入到戰場上的。若這些部隊的不可恢復性戰損超過10萬人,而烏軍此時不可恢復性戰損只有一兩萬,且烏軍此時動員兵力已達百萬之眾,那麼烏軍是不可能在北頓城市群戰場戰敗的。
甚至說,按照烏軍的宣傳口徑,此時俄方聯軍中不可恢復性戰損都已過半,再加上輕傷員的話,幾乎已經全軍覆滅了,那麼又是什麼力量在1000多公里的戰線上還能阻止住可以打出1比7陣亡比的烏軍百萬雄師呢?
事實上,在2022年9月下旬俄軍宣布動員之前,以及之後一兩個月動員完成前的時間中,其主要是以可以抽調的合同兵跟頓巴斯武裝以及志願者、僱傭兵在跟烏軍作戰。常態化保持在前線的兵力只有10多萬人,其餘傷亡一部分外,還要輪換休整。
然而就這麼點兵力,在面對數倍的烏軍兵力時,竟然還能保持主動。而且按照烏克蘭和北約方面的評估,俄軍此時的炮火密度也是烏軍的7倍到10倍之多。
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同時,俄軍具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在俄烏地面戰大部分傷亡都是由炮火造成的背景下,能打出1比7陣亡比的反倒是烏軍?
所以,結合戰場實際情況,更為現實的角度是烏克蘭方面誇大了殺傷俄軍的數量,同時嚴重縮小了己方的戰損。
關於俄軍的實際戰損情況,我們根據目前比較有效的數據分析,傷亡合計大約在8萬人上下。
這一數據包含頓巴斯武裝以及志願者、僱傭兵,當然也包括輕傷員的統計,因此俄軍的不可恢復性戰損沒有這麼多。
但是鑒於俄軍的這些傷亡大都是產生於合同兵部隊及頓巴斯武裝,而其兵力規模是比較有限的,因此傷亡率並不低。尤其俄軍傷亡的主要是步兵類,因此對其步兵戰鬥隊的影響較大。所以俄軍這次動員30萬人,大多都是地面作戰人員。
而烏克蘭方面自稱的陣亡最多13000人,其實是嚴重縮水的數據。
要知道,烏軍光是戰俘數,就有此數的大約一半。而在俄烏戰爭的大多數時間中,雙方基本都是陣地絞肉戰。
在這種作戰樣式中,炮火的殺傷數量非常大。
我們不以俄方視角來說,僅以西方媒體抵達交戰前線會傳出的信息來說,烏軍步兵在大多數作戰中甚至都是看不到俄軍士兵的,基本都是被炮火所殺傷。
而且烏軍即便在頓巴斯的陣地也並不是多麼地堅固,它勝在數量極多,而數量多的背後則是動員兵力足夠多,可以撒在森林、路口、高樓、房屋之內,實施普遍防禦。
在關鍵地帶,俄軍甚至不用偵察,直接炮擊林帶,都會有戰果。再加上現在小型無人機大量引導炮火作戰,實際炮火的殺傷率會比較高。
按照烏克蘭方面所說,俄軍每天就要打出50000發炮彈來,這個量級的炮火是近幾十年來都十分罕見的。如果說這50000發炮彈,在無人機的引導下,每天才能打死不到50名烏軍士兵,那多少是有點侮辱炮彈了。
當然反過來說,俄軍傷亡的絕大多數也是烏軍炮火造成的。烏軍此前每天也能打出六七千發炮彈,現在炮彈供應有些問題,但也能打出2000到4000發。
烏軍手中有一部分西式先進火炮及精確制導炮彈,加上殘存的蘇系炮,在採用遊動戰術並結合俄烏上千公里戰線,俄軍也必須撒步兵的情況下,可以造成對方的相當殺傷。
但是由於雙方火力投射能力的整體差距以及烏軍動員兵的素質,俄軍整體上可以取得1比4上下的傷亡比。鑒於烏軍實際的死傷比會高些,因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說的烏軍陣亡10萬人,恐怕不是空穴來風,很可能是得到內部數據後「不慎」泄露的。至於說是主動所為,還是口誤,那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