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華通出清130多家「殭屍」企業
培育上市公司、盤活存量資產,提升國有資本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
日前,青島華通集團投資的泰德股份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為2022年青島首家境內上市公司。去年以來,青島華通集團在資本市場戰績頗豐,旗下青島食品登陸深交所主板,參投的豐光精密成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之一。
在資本市場開始大踏步前進的華通集團正以全新姿態開啟資本運作的新時代。「這一點放在幾年前我們還很難做到,經過幾年的『瘦身健體』,華通集團現在有這樣的底氣了。」青島華通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郭進說。
成立於2008年的青島華通集團曾先後接收市機械總公司、益青國有資產控股有限公司、市二輕總公司、市集體企業聯社、市紡織總公司等企業,這些老國企身上既承載著青島紡織、機械等工業的輝煌印記,也交織著「殭屍」企業留存、股權低效、資產閑置等「疑難雜症」。

2020年梳理青島「殭屍」企業名單,華通集團盤點出130餘家「殭屍」企業。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讓華通集團「步履蹣跚」,亟待「瘦身健體」。
「殭屍」企業出清首當其衝,低效股權退出緊隨其後,存量資源盤活有條不紊。已完成130餘家「殭屍」企業出清工作的華通集團「輕裝上陣」,將不斷提升國資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釋放資本運作新活力。
出清130多家「殭屍」企業
直到現在,青島華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運營部的牆上還貼著2020年「殭屍」企業處置時的「作戰圖」。參與出清工作的運營部部長荊海光將這張圖稱為「一公里圖」,上面清晰記錄著華通集團如何一家一家出清低效企業。
2020年,荊海光參與梳理華通集團旗下低效企業和股權,他和同事發現當年華通集團劃轉接收的一些老國企股權結構複雜、歷史欠賬久遠,一家紡織企業的股權層級達到了七八層,旗下單是全資子公司就達到了70多家。
一家接一家梳理,當他們順著層層股權往下數到第三層的時候,發現當時的華通集團已經囊括了數百家企業,其中130多家是名存實亡的「殭屍」企業。
出清這些低效企業之前,首先要解決它們背後盤根錯節的債權債務關係、訴訟法律關係和職工安置問題。一些企業的債權在幾十年的沉澱中已經流轉了十幾次,一些企業的工商登記、財務檔案和公章早已「消失」不見,也有企業單涉訴案件就達上百起。
「包攬」著這些老國企的華通集團需要一次徹底的「瘦身健體」。「解決老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企業耗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荊海光說,一些名存實亡的市場主體已經沒有經營活動和收入,但還在佔據一系列社會資源。這些企業經常遇到債權人上門討債、企業職工申請賠償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場低效企業的出清「狙擊戰」勢在必行。
分門別類、壓茬推進。華通集團採用股權轉讓、破產清算、破產重整、吸收合併等手段開始出清低效企業。
資不抵債的老企業只能通過法定程序破產清算,一些存在品牌價值和資產價值的老企業實施了掛牌轉讓,一些資金鏈斷裂但還有生產能力的企業則實施了破產重整。
經過一年多的集中清理,華通集團目前已基本完成旗下130多家「殭屍企業」的出清工作,安置職工800餘人。
華通集團完成了「歷史欠債」的盤整,開始「輕裝上陣」。
盤活背後的沉澱資源
出清工作不是一「出」了之,更需要將沉澱在低效企業背後的產業根基和廠房資源盤活,讓存量資源變成增量資源。這些老國企遺留的資產開始擺脫「束縛」,在新的發展語境下發揮作用。
不久前,青島華通智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首次承接的商用運載火箭用高可靠性地面電源樣機研製完成並交付。事實上,這家企業剛剛成立一年多,之所以有這樣深厚的技術研發實力,就是依託劃轉老國企的產業根基和技術資源。
2020年12月,華通集團成立了青島華通智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將青島整流器製造有限公司、青島青整電子設備有限公司、青島青微電器有限責任公司和青島華威通力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幾家老國企股權劃轉至華通智創電子,實現了深度整合。
華通智創電子將它們的技術優勢和資源進行了梳理重整,組建了研發中心,成立了特種電源、模塊電源、鐵路電氣、工程技術、通用電源、工業智能控制六個研發室。另外在營銷、製造、採購、財務、薪酬體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實現了高度協同,重新煥發了老企業的活力。
土地和廠房資源也得以盤活。青島紡織萬象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市北區的廠房煥然一新,這裡已經從破敗的老廠房「變身」為市北區海麗雅應急安全教育培訓中心。青島海麗雅依託這家老廠房打造了以情景模擬、實操實訓、互動體驗為一體的應急體驗場館,市民可以來這裡體驗高層火災、地鐵事故發生後的逃生場景。
「我們通過與青島海麗雅溝通發現,他們急需這樣一處廠房來打造培訓中心,想要收購這處廠房資源。」荊海光說,但是當時的青島紡織萬象負債過高,僅有的廠房資源資不抵債,為了促成這處老廠房的盤活,他和團隊成員決定導入破產重整程序,重整了這處老廠房背後牽涉的債權問題,青島海麗雅最終順利完成購買。
完成出清工作後,華通集團共完成了19處老廠房資源的資產確權工作。隨著城市版圖擴張,這些老舊廠房如今都位於城市核心,區位優勢顯著,但是在債權債務等歷史問題的「牽絆」下經年沉澱,無法發揮資源要素作用。在華通集團的資源整合下,這些老廠房也已經開啟「更新」之路,成為城市存量提質、產業升級的新載體。
原海珊制衣廠沉寂多年的廠房、食堂、倉庫被改造成辦公室、咖啡廳和便利店,「變身」成為健康產業園,目前正在開展招商。長年閑置的哈爾濱路46號原東方襯衫廠也完成了改造,以「東方文創園」的新面貌正式開園納客。
全新的產業生態在這些老廠房中「紮根生長」,青島人耳熟能詳的老企業就此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融入城市發展軌跡。
駛入資本運作新車道
一個保留青島工業存量根基,並在存量基礎上不斷做增量加法的華通集團正在崛起。2020年,青島啟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華通集團成為四家試點企業之一,「輕裝上陣」的華通集團充分發揮國資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駛入資本運作的新車道。
去年,華通集團自主培育的青島食品在深交所上市,標誌著華通集團推進企業上市取得歷史性突破。剛剛上市的泰德股份也在華通集團的支持下順利走向資本市場。
這兩家老國企都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改制,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也給企業上市帶來了困難。華通集團幫助兩家企業按照資本市場對公司治理要求進行各項規範,努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最終完成上市。
華通集團還將通過資本運作培植更多本土中小企業上市。近年來,華通集團以「先進位造業股權投資、資本運營及產融服務、工業園區開發運營」為主業,由旗下全資子公司青島華通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華通創投」)作為專業化基金管理機構,承擔基金投融資及股權投資職能。
2020年起,華通創投廣泛聯合國內創投風投行業頭部機構、產業資本、青島區域國有投資平台,主導設立了涵蓋智慧科技產業基金、高端製造產業基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基金生態體系。2021年,華通創投構建起華通集團「母子基金群」,將青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投資目標和重點。
截至目前,華通創投旗下基金規模突破100億元,基金集群效應凸顯,投融資鏈條進一步健全,資本賦能實體經濟功能逐漸深化。
華通創投旗下基金所投資企業上市梯隊已初具規模。今年3月,華通創投參與投資的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赴科創板上市公告,參投的「隱形冠軍」企業青島中科華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海華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也深受資本青睞。
低效企業出清,沉澱資源盤活,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的華通集團正在逐步釋放投資新勢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