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
譯:驕橫人得意忘形,勞苦人憂愁常心。
——出自《詩經·小雅·巷伯》
2、
死而不亡者壽。
譯:人雖死而精神仍在,這才是真正的壽。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
3、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身處安樂的環境要考慮到危險,考慮到了就能有所防備,有了防備也就沒有禍患了。
——出自春秋時期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4、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
譯:不為世俗所牽累,不用外物來矯飾。
——出自戰國時期莊周《莊子·天下》
5、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譯:小的誘惑改變的是人一時的方向,大的誘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
——出自戰國時期莊周《莊子·駢拇》
6、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過客。
——出自宋代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7、
人間有味是清歡。
譯: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出自宋代蘇軾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不憑空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因為知道自己錯了而依然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如此才能更加明智。
——出自《論語·子罕篇》
9、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譯:人生是既定的,怎麼能成天自怨自艾。——出自南北朝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10、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譯:天下人吵吵嚷嚷,嘈雜喧鬧,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來;天下人碰碰撞撞,擁擠奔忙,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往。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11、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學習知識這件事還必須親自實踐。
——出自宋代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12、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譯: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
——出自唐代杜荀鶴《小松》
13、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譯: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
——出自先秦佚名《黍離》
14、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譯:明白世事,掌握其規律,這些都是學問;恰當地處理事情,懂得道理,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文章。
——出自《紅樓夢》
15、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達。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棄。
譯:早成熟的人不一定有成就,晚通達的人不一定不顯達。不可以因為年紀小而懈怠輕慢,不可以因為年紀大而自暴自棄。
16、
呼蛇容易遣蛇難!
譯:比喻找麻煩簡單,解決麻煩難。
17、
交淺而言深者,愚也;在賤而望貴者,惑也;未信而納忠者,謗也。
譯:跟交情淺的朋友說過多的隱私的事情,是愚蠢的;生活貧困的人一直希望得到富貴者的施捨,是糊塗的;沒有取得他人的信任就進獻忠言,(在別人看來)這是批評。
18、
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
譯:不因為乾燥或潮濕就改變輕重,不因為困頓或顯達就改變自己的節操。
19、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譯:舍近謀遠的,往往勞而無功;舍遠謀近的,往往安逸而有終局。
20、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
譯:上天不會給人兩次機會,時機不會長期停留,人的才能不會同時把兩件事情都做得特別好,事情成功的關鍵在於把握好時機。
21、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譯:想要戰勝對手必須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價他人必須先正確評價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22、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譯:把池水抽干去捕魚,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沒魚了;把森林燒光了去狩獵,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指:做事不可只圖眼前利益, 應有長遠打算。
23、
愚之患,在必自用。
譯:愚蠢的弊病,在於師心自用。
24、
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
譯:糟蹋美好的人,從古至今都沒少過,可是珍惜美好的人,又有幾個呢?
25、
欲心難厭如溪壑,財物易盡若漏卮。
譯:貪求物慾之心猶如深溝長溪,永遠難以滿足;而財物再多也易揮霍一空,就像底子漏了的酒器,盛得多漏得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