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靈璧縣漁溝中學14歲初二學生王某磊因借衛生紙與同宿舍學生徐某邦發生衝突打起來,最終因心臟震蕩引發心律失常死亡。一個花季少年就這樣輕易地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該事件經過反覆發酵,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在網友們關注事情真相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反思,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根源在哪裡?
1
父母必須成為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誠然,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學校和社會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學校宿舍管理存在漏洞,學校重成績輕品格教育,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學生成長等等。但是,家長們是不是更應該反思一下,作為監護人,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自身是不是更有責任?
有關於這樣一件事的討論,「一個中學生在過馬路時,被一輛闖紅燈的汽車撞上致死,請問誰應該對這個孩子的生命負責?」
毫無疑問,大家會一致認為肇事司機應該對這件事負全責。但是,司機賠再多的錢,孩子的命已經沒有了,還能活過來嗎?所以說,對孩子生命負責的應該是他自己和家長。
我見過一個20來歲的女孩,騎電動車,一年被機動車撞了4回,你說是怪機動車還是怪女孩自己呢?個人認為,應該怪女孩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家長從小對她缺乏這方面的教育。
校園暴力事件亦是如此。學校和社會固然有責任,但這是外因,孩子自己和家長才是內因,是決定性因素。
試問,學校管理制度再健全再嚴格,能擋住一個內心暴力的孩子與人打架嗎?肯定不能,他會想辦法利用各種機會與人打架。舉個簡單粗暴的例子,監獄管理嚴格嗎?還不是照樣有人打架。
所以說,塑造孩子自尊自愛、樂於助人、善良寬厚等優秀的品格才是根本。這樣的孩子與人為善、寬厚包容,不具備欺負他人的內在動因。
對學校和社會來講,孩子只是眾人中的一員,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卻是唯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必須擔當起孩子品格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學校和社會。
作為父母,我們無力改變學校和社會大環境,只能做好自我,改變家庭小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遠離校園暴力。
2
校園暴力的根源在家庭
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何挺副教授說:「雖然看上去是校園暴力,但是根本原因在家庭。」
有調查顯示,在一個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佔到75%以上。
校園暴力事件,多集中在單親、離異或者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身上。這樣的孩子成長環境缺乏足夠的關愛,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偏激任性的不健全人格。
孩子的品格養成主要與以下三個家庭因素有關。
首先,孩子的品格與父母性格有關。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如果家長性格開朗,作風民主,孩子就容易養成自愛、開朗、團結等良好的品格。如果家長唯唯諾諾,思想狹隘,孩子就容易養成消極、依賴、陰暗、殘忍等不良品格。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徐渺的媽媽性格軟弱,遇事只會哭泣。徐渺的性格也是如此,面對魏萊和羅婷欺凌同學,她只會一味的服從不敢反抗,從而成為二人欺凌同學的幫凶。
其次,孩子的品格與夫妻關係有關。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夫妻關係不和諧,經常吵架,甚至父親經常打母親,孩子在一個氣氛緊張、不和諧的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那麼在他心中就會埋下一顆暴力的種子,從而形成攻擊性人格,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
最後,孩子的品格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關。
一是父母過分溺愛孩子。
父母把孩子看得過分重要,把他們當成家中的小皇帝,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無條件支持,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壞習慣。
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和社會時,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應該圍著他轉,遇到不順心的人和事,爭強好勝,不懂得自我控制,就會與別人發生衝突,甚至打架鬥毆,最終演變成悲劇。
2019年,房山區某高中學生陳某在上課期間因瑣事與同學郭某發生爭吵。第二天將摺疊刀帶至學校,早自習期間在教室持摺疊刀將郭某扎傷,致郭某十級傷殘。
此案中,因為陳某學習成績較好,家長非常溺愛,對陳某有求必應,從未受過挫折,所以才出現了傷人的情況。
二是父母對孩子施行暴力管教。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有樣學樣,孩子會用相同的方法去對待身邊的同學。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羅婷的父親性格暴躁,能動手絕不吵吵,羅婷經常滿身傷痕。羅婷在欺凌同學時也總是習慣動手解決,這不正是從他爸爸那裡學來的嗎?
三是父母對孩子放任不管。
有的父母離異後成立了新的家庭,有的是單親家庭,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加上生活壓力太大,他們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很少與孩子溝通。
有的父母外出務工,把孩子放到學校住宿,然後不管不問,總認為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管,自己只需要掙錢就行了。
父母們不知道,孩子內心很孤獨,特別渴望被關愛。這些孩子沒有生活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很可能就會與學校和社會的小混混攪在一起,打架鬥毆。
網上曾經流傳一段視頻,一名19歲女孩狂扇15歲女孩耳光,其中,用鞋底就抽了28個耳光。被打者既不敢逃跑,也不敢反抗,只是一個勁的求饒。據說,打人的19歲女孩父母早已經離異,沒有人管她。
這樣的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愛和溫情,對生活沒有信心和希望,對世界充滿仇恨,打人成為她發泄情緒的一個出口。女孩表面囂張,非常可恨,實際上她是個嚴重缺乏愛的人,她只能用欺負別人來顯示自己很強。
3
對家長朋友的幾點建議
一是構建和諧有愛的夫妻關係,營造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
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爸爸愛媽媽。
夫妻關係大於一切關係。創立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才能茁壯成長,天天向上。
當前離婚率居高不下,如果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問題少年,就要重視夫妻關係。放下手機,放下過多的慾望,回歸家庭,珍惜眼前人。
二是父母應該與孩子多溝通,以正確的方式管教孩子。
不嬌縱溺愛孩子。
孩子是屬於社會的,總有一天他長大了會離開家庭融入社會。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該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立規矩,犯了錯誤及時批評指正。
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不強求孩子與自己保持一致,不打壓和隨意否定孩子,不讓孩子成為那隻流淚的蝸牛。
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
不管你現在生活有多麼窘迫和不堪,你既然生下了孩子,就應該對他負責。不管你身在何處,都要抽空看望或者給他打電話,關心他在校的學習和生活,了解他的思想動態,並經常和老師溝通,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