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了解風險,是投資的第一課。任何投資、甚至任何行為都有潛在風險,了解風險,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投資不確定的未來。
wind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違約金額均在1000-2000億之間,違約數據在100-300隻。今年違約數量為153隻,違約金額為709.04億元。
違約類型分為:未按時兌付本息、未按時兌付回售款和利息、未按時兌付本金以及展期。
前三種就是實質違約了,展期的話比違約好一些,也就是暫時沒錢要求延期,還是想還這筆錢的,當然最後能不能還得起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對於我們債基投資者來說,第一選擇是盡量不踩雷,第二選擇是踩雷後的處置。
大家都想要完美的避雷。但說實話:除了只配置純利率債( 利率債的發行人通常是國家以及有國家信用為背景的機構,比如國債、國開債等,幾乎不存在違約風險)的債基,沒有一隻債基敢於保證不踩雷。
首先,已經踩雷的債基,同一基金公司債基在短期內不要配置。原因很簡單,一般同一基金公司共用一個債券庫,也就是說還有一定概率還會踩雷。
那麼這家基金公司的債基是不是永遠不能配置呢?這也不一定,有句話叫做只有經歷過才懂得。更好地吸取歷史債券違約的經驗,也有利後續避雷。
其次,分析已經發生債券違約或是疑似債券違約的債基的一些共性,當出現這些特徵的時候,我們要警惕。為了以防萬一,可以選擇先撤離觀望。
這個內容,陽光在往期文章 《8月21日債基十二時辰丨又見債基踩雷?附避雷小技巧》中已經有過相關論證,重點來看下結論。
今年來漲幅-1%以上的疑似踩雷(數據截至8月21日)的15隻純債基金有以下特徵(樣本數據有限且觀點個人主觀性較強,僅供輔助參考)。
1、報告期內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超過20%的情況,且發生巨額贖回的。
2、債基出現逆市連續下跌的。
3、債基規模低於1億。
4、債基重倉債券佔比高於50%以上的。
5、基金經理變動。
6、基金公司管理基金規模低於千億。
1、2、5屬於出現異常狀況的,3、6屬於基金公司管理能力體現的,4屬於一旦違約的損失會比較大的。加上同一基金公司短期內有債基踩雷的。注意這7點,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持有債基踩雷概率。
那麼債基違約之後,如何處置呢?
同樣是參考往期的情況,可以發現大部分債基會延續下跌,一方面是債券違約的連續性,另一方面是投資者的集體贖回很有可能會導致債基波動。
小部分債基恢復正常凈值增長。
極小部分債基短期內出現大幅增長,大概率是違約類型為前面提到展期。
所以純債基金一旦單日出現1%及以上的跌幅時,清倉是大概率正確的選擇,留下來的賭性太重了,並不適合低風險投資者。
說到這裡,你是否還敢投資債基呢?
其實,債基踩雷的概率是比較低的,今年來漲幅為負的債基有42隻,也就是說加上疑似債券違約的債基,踩雷概率也就是0.25%(數據截至8月21日)。
不過,投資並沒有是一場運氣的比拼,而是邏輯的較量。既要有好的預期,也要有最壞的打算。
簡單來說,一方面要分散持倉,不要只持倉1隻債基。其次,要做好虧損的準備,一般債基踩雷單日普遍下跌區間在1%-10%之間居多,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陽光寫之前也比較糾結,投資者普遍喜歡看高收益的分享,提風險的並不受到投資者的普遍歡迎,基金管理人等其他方也不喜歡。
但是,陽光始終認為適當的風險提示,是對讀者朋友的一種負責,也是平台良好生態的一部分。
風險提示:內容僅為個人觀點,不作投資建議。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