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的軍史上,你知道哪一位擔任總參謀長次數最多嗎?
不了解共和國發展史的人,一定不會知道。
他就是劉伯承元帥。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原本被擬任為總參謀長,可他拒絕了。他說「我當過四次總參謀長,都沒當好,讓我搞教育,當教書先生吧!」
他在什麼時候擔任總參謀長的職務呢?
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129師師長兼太行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不用說,擔任總參謀長在紅軍時期。
1927年,他參加南昌起義後,離開祖國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到1930年回國,抵達上海被任命為為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不過,他沒有立即到紅軍部隊,而是停留在上海工作2年時間。
1932年,他抵達瑞金,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幾個月後,接替葉劍英擔任總參謀長的工作。
1934年,在反圍剿戰鬥中,他對李德瞎指揮不滿意,遭到降職,擔任紅五軍團參謀長。紅軍長征開始後,作戰任務非常繁重,他第三次被任命為總參謀長,協助朱毛作戰。
當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朱德和劉伯承到紅四方面軍。張國燾看著兵少、槍少,穿著破爛不堪的中央紅軍,內心膨脹起來,想憑藉手中的8萬紅軍要權。
劉伯承在紅四方面軍與張國燾進行長期鬥爭,最終被免去總參謀長的職務,讓他去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擔任校長。
張國燾率部攻打成都,提出「打下成都,吃大米」。最終損兵折將,只好乖乖北上長征。
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在陝北會師,劉伯承第四次被任命為總參謀長。此時已經沒有多少打仗可打,唯一的任務就是擔任援西軍司令員,接應西路軍回來的部隊。
解放後,劉伯承一直心心念念想辦一所軍校,他的理念就是「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
未來戰場,國家需要正規化的部隊,需要培養出高級軍事人才,他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時,系統學習過軍事力量知識,大開眼界,加上作戰經驗,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指揮員。
他把自己的意見給中央反映,得到了批示,同意他辦學。
就這樣,他建立新中國第一所軍事院校,南京軍事學院。在這8年中,培養出一批批優秀軍事人才。
1958年,軍隊一場反教條主義運動,把劉伯承元帥推到瘋狂浪尖,寫了檢討。後因病沒有再具體負責工作,直到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