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張治中將軍帶著家人和幾個代表來到了南海一棟小洋樓里,他是帶著任務來的,第二天,他要面見蔣經國,和蔣經國商談關於台灣的事情。
如果事情順利,或許可以促進兩岸之間的和平解放,張治中最盼望的就是這個,所以,即便擔著風險,張治中還是義無反顧地來了。
沒想到,凌晨兩點鐘,電話鈴聲忽然響了起來,張治中從睡夢中被驚醒,昏昏沉沉地接起來電話。
對面傳來葉劍英元帥焦急的聲音:「快撤!你的位置暴露了,台灣派了轟炸機!」
葉劍英
這一下把張治中嚇清醒了,他趕緊披衣下床,叫醒了樓內的所有人撤出,眾人慌忙跑到隱蔽處躲藏起來。
到了早上天蒙蒙亮的時候,台灣海峽方向果然飛來一架轟炸機,並且精準地將幾枚炸彈投在了小洋樓的位置。
一瞬間,烈火熊熊,小洋樓在大火中漸漸坍塌,張治中在遠處看著這場轟炸,心有餘悸,若不是葉劍英及時提醒,他們一家人此時已經成了島上的冤魂了。
但是,分明蔣經國答應了談判,為何出爾反爾,又私自探聽了張治中的位置,還派出轟炸機趕盡殺絕呢?這件事,說來牽涉到張治中和蔣介石多年的矛盾。
蔣經國
和平將軍
張治中一向被人們稱之為「和平將軍」,他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很多的貢獻,而且,雖然他是國民黨將領,但是在國家大局面前,他也默默的幫助共產黨做了許多事情,在很多歷史大事件中,我們都能看到張治中的身影。
但張治中越是如此深明大義,就越為蔣介石所不容,因為蔣介石本質上是一個獨裁者,他不允許任何人對他的權利造成侵害。在蔣介石看來,張治中為和平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和他作對,所以蔣介石早就有了除掉張治中的想法。
蔣介石第一次表達對於張治中的不滿,是在皖南事變發生之後。
當時,張治中得知這件事情非常震驚,因為張治中是堅決支持兩黨合作的,得知蔣介石竟然對自己人出手,張治中非常不滿,同時又害怕這樣會導致兩黨之間的合作破裂。
於是他連夜寫了一封萬言書交給蔣介石,希望他為了大局考慮,趕緊向共產黨認錯賠禮,並釋放皖南事變中被俘的共產黨人士,否則將來釀成大禍,就悔之晚矣。
蔣介石為了這件事情面見了張治中,談話時,蔣介石表現得非常不快,談話後他又冷落了張治中很長一段時間,不給他職務。
但是沒過幾個月,蔣介石又不得不把張治中請回來,因為皖南事變發生之後,兩黨的關係急速惡化,抗戰事業嚴重受阻,蔣介石這邊也岌岌可危。
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蔣介石不得不和我党進行談判,因此他只好再派出張治中當這個和事佬,儘管張治中對於蔣介石的行為深感無奈,但是眼下和平最要緊,所以張治中還是出發,坐到了談判桌上。
在這次談判期間,張治中和毛主席、周總理等人多次見面,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總理過去就和張治中有很深的交情。當年周總理和鄧穎超結婚時,還是張治中掏錢給他們辦的婚禮。這麼多年,兩人已經身在對立的兩個陣營,但是張治中始終襟懷坦蕩,事事為大局著想,為國家著想。
因此周總理認為,雖然國民黨那邊腐朽墮落,但是張治中卻不失為一個光明磊落的君子。只可惜因為有蔣介石這樣一個拖後腿的傢伙,即便張治中心裡想要促成和平,這件事情卻遲遲沒有談妥。
深明大義
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蔣介石才決定在重慶進行談判,但他本質的意願也並不是和平,而是要為了發動內戰找借口。
不管是張治中,還是周總理和毛主席,都對此行的安全問題放心不下。但即便前面是龍潭虎穴,為了將來的和平大業,毛主席還是決定走這一趟。張治中得知毛主席真的要來重慶,非常佩服毛主席的膽量。
同時,蔣介石也給張治中下達了命令,讓他前去迎接毛主席,這樣做是為了消除延安方面的警惕。張治中在前去迎接的路上非常擔憂,但也很快想到了對策。
在接到毛主席一行人之後,張治中對周總理說:自己已經把自己的住處桂園收拾出來,讓毛主席住進去。
毛主席住到了張治中家裡之後,張治中更是開始全力負責毛主席的安全,他把原本保護自己的憲兵隊分出來,日夜守衛在毛主席的身旁,張治中還給他們下了一道死命令:凡是周圍出現的可疑人員,憲兵隊可以立即槍斃,不必顧及蔣介石。
後期重慶談判的氛圍非常僵硬,因為蔣介石完全不想讓這個談判談成,張治中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雖然談判不成是意料之中,但是長此以往的拖下去,毛主席的安全會受到威脅。
為此,張治中不得不親自跑到蔣介石的辦公室去,要求他儘快促成談判,並且讓毛主席回延安。
當然,張治中提出的要求毫無疑問地被拒絕了,但是能在那樣的時刻仗義執言,挺身而出,也足以看出張治中的深明大義。
這邊蔣介石的態度捉摸不透,張治中不得不繼續為此奔走,他聯合了大批的民主人士給蔣介石施壓,讓他儘快開始重新談判。在外界的重重壓力之下,蔣介石不得不與毛主席和周總理簽訂了《雙十協定》,將談判的事情暫時解決。
這份協議出來之後,很多人覺得和平有望,並覺得在協議的約束之下,蔣介石不敢再輕易發動戰爭,但人們的想法還是過於天真了。這份協議對於蔣介石而言是隨時可以撕毀的,他根本就不在乎什麼協議的約束,但至少能夠簽下這份協議,就是和平的一大步。
不久,毛主席和周總理決定返回延安,張治中親自為他們餞行。當時張治中又告訴毛主席,自己依舊會親自護送他回去,因為張治中對於蔣介石這個人非常了解,他認為,只要毛主席還沒有回到延安,危險就隨時有可能發生。
在送別的時候,毛主席特意感謝了張治中這段時間所做出的貢獻,如果沒有張治中這段時間的辛苦,恐怕協議也簽不下來。
只可惜,所有人的苦心在蔣介石的慾望之下都是徒勞的。不久蔣介石就撕毀協議,悍然發動內戰,蔣介石的行為激怒了張治中,他沒有想到蔣介石這麼快便打破了所有人的期望。
這個時候張治中自己也是危機重重,蔣介石已對他完全失去信任,蔣介石的手段人們都是知道的,陰險狠辣,不顧一切,即便張治中是國民黨的元老,如果蔣介石想要除掉他,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同時張治中也對蔣介石失望了,他認為這樣一個政府不值得自己繼續為之付出,因此張治中在內戰爆發之後便憤而辭職,決心後半輩子以教書育人為業,不再涉足政治,除非以蔣介石為首的執政集團被徹底打敗。
不過可能張治中本人也沒有想到,國民黨的失敗會來得這麼快。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屢戰屢敗,蔣介石在黨內的威信也大受影響,這個時候,李宗仁聯合桂系部隊向蔣介石奪權,蔣介石不得已辭去了大總統的位置,李宗仁成為了代理總統。
當然,政府內部的權力爭鬥依舊暗流涌動,這個時候李宗仁生出了和談的想法,因此他又把張治中搬了出來,請他去和共產黨談判。
李宗仁
張治中雖然已經對國民政府感到厭倦,但是他知道自己這一趟還是要去的,周總理和張治中再一次見面非常高興,雙方起草了一份和平協定。但是這次的談判結果也是失敗的,因為蔣介石依然在國民黨內握有實權,他拒絕在這份協定上簽字。
張治中對此很無奈,但是蔣介石的做法也並不意外。在談判失敗之後,張治中決定回去復命,但是周總理卻堅決地攔住了他。
周總理當時對張治中是這樣說的:「西安事變時,我們已經對不起一位姓張的朋友了,如今不能再對不起你這位姓張的朋友。」
周總理所說的另一位姓張的朋友,便是已經被老蔣軟禁的張學良。蔣介石對於自己的對手一向都是無情的,張治中已經在很多方面得罪了蔣介石,此時此刻蔣介石已經是窮途末路,張治中如果在這個時候回去,肯定會成為蔣介石的報復對象。
因此,周總理堅決不讓張治中回去。同時,為了讓張治中放下心來,周總理又決定把張治中的家人接來北平。看到周總理已經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張治中心中也非常感動,而且,既然家人已經到了,張治中心裡也沒有什麼牽掛了。
於是不久之後,張治中便公開發表聲明,表示自己與國民黨決裂,至此張治中加入了人民的陣營。
統一大業
作為民主和平的代表,張治中在解放之後依然還是為兩岸的和平而作出著自己的努力。
1950年的時候,台灣方面放出了風聲,表示有意進行談判,和平統一,我黨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認為這次談判可去,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他們願意談,就是一個突破口,而最適合執行這一次任務的無疑還是張治中。
所以周總理親自找到了張治中,商議這件事情。張治中一聽到這個任務,義不容辭,表示自己願意立即動身。同時為了防範有些人的破壞,張治中這一次雖然實際上是為談判而去,但拿出的理由是前往香港接自己的女兒回大陸。
而這一次談判,台灣派出的人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同時,蔣經國也是人們默認的台灣的下一任領導者,張治中認為蔣經國這個人還不算無藥可救,因為過去張治中和蔣經國之間也算有些交情,他覺得蔣經國這個人和他的父親比起來還不算壞的透頂。
但是,蔣經國的後續做法卻讓張治中感到失望。
張治中為了表現自己的誠意,帶著一家人都趕到了南海附近,但最後他沒有等來台灣的代表團,反而等來了來自台灣轟炸機。滿懷熱情的張治中面對這樣的場景不可能不失望,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為兩岸的和平繼續奔走。
蔣介石和蔣經國
1959年,張治中再次公開發表講話,表示只要台灣方面的人員願意謀求和平,大陸方面是隨時歡迎他們的。
1960年的時候,台灣又因為蔣介石的繼承人問題鬧出了一番風波,毛主席又找到了張治中進行商議。張治中則認為,雖然從前蔣經國出爾反爾,但不管從哪個角度而言,台灣將來落在蔣經國的手裡,還是比落在別人手裡要好,起碼蔣氏父子還不敢直接將中國一分為二,可若是別人,將來的情況就不好說了。
於是,為了表達對蔣經國接班的支持,毛主席又秘密的命令張治中將大陸這方面的意願傳遞給台灣。在多年以來,張治中一直都在大陸和台灣中間扮演著傳信人的角色,很多重要的消息都是經張治中之手,在兩岸之間傳送。
如果沒有張治中這個中間人的話,大陸和台灣的關係必然更加緊張。
1969年4月6日,79歲的張治中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留下的最後的遺言依然是有關台灣的。
他說:「我再也不能為台灣回歸祖國效力了。我這一輩子都在為國共兩黨和平而努力,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正確領導下,我也做好了這些工作,然而事終未成,是我畢生遺憾。台灣是遲早要回歸的,只是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未能看到台灣回歸,這成為了和平將軍張治中一輩子的遺憾,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為後人鋪平了道路,當統一的時刻真正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記得張治中在其中做出的貢獻,他沒有看到結果,但他會是最大的功臣之一!